分班“拼爹”違背基本教育倫理
8月12日起,昆明市部分中小學將開始對新生進行分班。記者采訪發現,從小學一直到中學,新生分班都有著自己的規則甚至“潛規則”。既有電腦隨機分班,也有按男女生比例分班,還有按照入學測試成績分班,甚至有學校按父母學歷和職業分班。還有少數學校,如果想進所謂的“好班”,家長就得花錢送禮,這已經成為家長和老師之間心照不宣的“潛規則”。(8月12日《春城晚報》) “擇校大戰”的硝煙尚未散去,“分班大戰”又拉開序幕。優質教育資源爭奪大戰呈現白熱化狀態,很是令人擔憂。以常理來看,電腦隨機分班,按男女生比例分班,是比較公平的分班方式。《云南省實施〈義務教育法〉辦法》明文規定,學校應當均衡編班和配備教師,并將相關情況向學生家長公布,不得將測試成績、競賽成績、獎勵、資質證書、捐助等作為入學條件和編班依據。學校按照學生入學測試成績分班,實際上是變相舉辦重點班,與教育法規背道而馳。 更離譜的是,有的學校竟然按照學生父母的學歷和職業分班,誘導家長花錢選擇班級,學校如此倡導“拼爹”,教育充滿市儈銅臭味,讓人在“燒烤”天氣里倒抽涼氣。任何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窮孩子本來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學校再以父母學歷、職業給孩子編排班級,刻意把天真無邪的孩子分成三六九等,這不是渲染社會歧視,制造社會階層對立,讓百姓子弟距競爭起跑線愈來愈遠? 在現代社會,經營者高價賣服務,消費者花錢買服務,并不是新聞。關鍵是這些活動必須遵守既定游戲規則與公平正義底線。表面上看,學校按家長學歷、職業分班,富人花錢為子女擇班,與消費者購買貴賓服務有點類似。其實不然。教育行業與其他服務行業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為公辦學校屬于公共教育資源,沒有經過納稅人同意,學校無權自定違背社會公平的分班規則,沒有理由拿公共資源做利益交換的籌碼。學校按家長學歷、職業、貧富分班是以犧牲其他學生利益,破壞教育公平為前提的;這不僅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而且暴露了學校的創收思維與邏輯。這與此前媒體曝光的某些地方的“貴族班”如出一轍。 在優質教育資源并不充裕的當下,教育本身就是一場十分殘酷的競爭,百姓一直對教育公平充滿期待,對教育不公早有怨言。公立學校不但不想辦法均衡教育資源與師資配置,反而按家長學歷、職業、貧富分班。學校如此媚權媚富只會讓教育不公的矛盾更加尖銳。 在我看來,某些學校把優質教育資源定向分配給父母學歷高、職業好、收入多的子弟,實質是對窮人子女公平教育權利的戕害,對公共資源的蠶食,這不僅影響到普羅大眾的樸素感情,更是逼退了教育公平底線。官二代、富二代可以“拼爹”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難道窮人孩子就活該忍受教育不公?學校按貧富分班勢必加深民眾對教育公平的懷疑空間,“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將成為一句空話。 教育者一面把教育公平掛在嘴邊,一面搞分班潛規則,示范教育不公,這不是雙重人格嗎?本該公平分配的優質教育資源,結果成了某些學歷高、職業好、收入高家庭子女的專利。這不是在釋放馬太效應嗎?依照某些學校的分班潛規則推算下去,是否意味著水電氣、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行業都可以理直氣壯地高價給富人提供特權服務,罔顧百姓利益呢? 對此,不僅學校要反省,教育部門、紀檢部門也要介入調查,掀翻各種有悖教育公平與教育倫理的分班潛規則,并啟動問責程序。如果有人收錢受賄還要啟動司法程序。在“潛規則”一時難以打破的語境下,把教育資源分配規則與分配信息主動向社會公示,自覺接受輿論監督很重要。只有多管齊下,法律制度具有執行力,才有望打破分班潛規則,為近乎板結的社會階層松土,澆水、施肥,結出社會公平的果實。 |
關鍵詞:分班,拼爹,潛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