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哥”爆內幕:本土奶企留洋海歸后產品賣天價
Z(為了便于稱呼,記者以下稱其為“奶粉哥”)的老家在河北,多年前一直代理其他食品,這兩年專心經銷某外資品牌奶粉,該品牌奶粉日前被發改委進行了反壟斷處罰。 因為身處其中,所以“奶粉哥”了解奶粉從廠家到消費者手中,其為各個環節帶來的利潤高低,也清楚有的廠家“留洋海歸”后賣天價,而更多的則是為銷售通路散財用招兒。 1 有些奶粉的零售利潤可達50% “奶粉哥”跟記者說,國家反壟斷是因為一些奶粉企業利潤太高,不過就他這個經銷商來說,掙的都是薄利多銷的小錢。“奶粉哥”一直覺得自己掙得不多,記者跟他聊天的過程中獲悉,他衡量自己收入多寡的參照物是代理其他品牌的同行。“其他國產或者洋品牌的代理商的利潤空間都比我高,比如‘XX臣,20多個點的利潤,這還不是最高的,利潤最高的是XX元,高達50%。XX元奶粉,賣掉一件代理商最少能掙到300元,這樣的利潤讓我們這些同行都羨慕不已。” “那您為什么當初沒代理XX元,而是做了現在的品牌?”記者問。 “我們都想代理它呀,可是代理XX元得有關系,跟他們企業關系硬的人才能做經銷商。”奶粉哥對自己沒有“硬關系”不無遺憾。 2 被罰奶粉企業廠家利潤最高超70% “奶粉哥”介紹,無論洋品牌還是國產品牌,每家的經營戰略都不會完全相同,所以給經銷商制定的各種政策和留下的零售利潤空間也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廠家的利潤都很高。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賈先生介紹,被發改委進行反壟斷調查的奶粉企業,其廠家利潤空間多數都在60%以上。其中雖為國產品牌,但是一直強調自己國外身份,在國內超市都被列入洋奶粉名單的XX元,其廠家利潤甚至超過70%。 3 本土企業“留洋”后能賣“最貴” 賈先生說,有的洋品牌走的推廣道路和純粹的國產品牌不同,比如有家企業,本來是中國的一個企業,在國外找個加工企業,生產成本其實很低,但是在國內售價很高,甚至比超市內洋品牌的高端款價格還高。 它賺取高額利潤之后拿來在各大媒體上鋪天蓋地地做廣告,宣傳自己“純正”歐洲奶源,引導人們心甘情愿地去買“最貴”、“最好”的。因為它成本低,售價高,保證了廠家、零售商等各個環節都有充足的高額利潤。 賈先生說:成為洋品牌是提高售價的重要因素,所以國內很多奶粉和外企合作號稱自己是洋品牌,我走過全國各地,看到的這樣知名不知名的‘洋’品牌至少有上百個。” 4 唯有高額利潤才能保證“灰色”推廣 賈先生說:“其實洋品牌們也只有保證有高額的利潤才能完成它在國內的各種推廣和銷售,比如相當多的洋品牌會與各大醫院的婦幼醫生合作,請大夫給進行推廣宣傳。我自己的孩子在出生的時候醫院就贈送給我們了一袋洋品牌的奶粉試吃。”“另外,一些洋品牌為它的經銷商掏超市進店費、請促銷員;在宣傳上廠家自己進行廣告宣傳和投放,經銷商非常省心,基本上只出錢從廠家買奶粉、配送到超市,之后就等著收錢了。”“做商超的人都知道,進店費多貴呀,但是經銷洋品牌就不用有這種擔心,他都幫你搞定了,所以洋品牌從它自身的角度講必須賺取高額的利潤,否則它拿什么把通路做得這么順暢?”說到這,賈先生也挺感慨。 5 城里顧客為“相對安全”無奈“越貴越買” “奶粉哥”經銷的是外資品牌奶粉,他家的親戚也是做奶粉銷售的,代理的是某品牌的國產奶粉。“就我們而言,河北的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加起來算,洋品牌賣不過國產的,但是在城市里,國產的絕對賣不過外資的。就說石家莊吧,消費者是越貴越買,要擱我看,都一樣。”奶粉哥說。“那您覺得洋品牌的和國產奶粉真是一樣的嗎?”記者問他。“如果都是大品牌,我看沒啥區別,只要不是‘假洋鬼子’的就行,他連自己的身份都敢作假,那質量能可靠嗎?”他說。 賈先生介紹,三鹿事件之后,洋奶粉的占比已經從最初的20%上升到現在的55%左右,而到了一二三線城市,洋奶粉的比重驟然上升,一線城市基本上能到百分之七八十,二三線城市也不低,就石家莊而言,在北國超市和河北家樂福保龍倉兩大主流渠道內,在恒天然毒肉毒桿菌事件發生之前,洋奶粉的比重都在60%-70%。 關于這點,“奶粉哥”也了解,他說:“多掏錢的事誰也不愿意干,家長之所以只買貴的,更多的是買個安心和相對安全。三鹿事件后,家長確實是被嚇怕了。”說起這個,他開始跟記者“數落”起國產奶粉的不爭氣。 6 經銷商受“控”,沒有多大議價權 |
關鍵詞:奶企,天價,留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