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面貌改造]風格各異 特色鮮明——在淶水縣
垃圾清理了、道路硬化了、村莊綠化了、環境優美了……淶水縣堅持一村一品、分類實施原則,大力推進農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目前,全縣已有121個村完成“四清四化”,占全縣村莊總數的41%。 8月6日,筆者先后來到該縣的北郭下、西水北、宮家墳等9個村,所到之處,風格各異,特色鮮明。東水峪村灰瓦白墻,一水兒的徽派建筑風格;宮家墳村白色的農家墻體上,詩畫并茂;北郭下村原來的殘垣斷壁改成了文化墻,《村規民約》寫在墻上。多數村還結合自己的特色,新建了造型古樸典雅的村名牌。 淶水縣把村莊劃分為不同類型,實施分類指導、以點帶面,連片推進,并確定了“多干多支持、少干少支持、不干緩支持”的工作原則,極大調動了各村開展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積極性。同時多次組織村干部和群眾代表到重點村觀摩學習,用生動的實例、建成的效果對村干部形成倒逼機制,形成了“村干部帶頭干、群眾主動干”的氛圍。幾年前,燕翎村還是一個亂村,今年,該村群眾主動出工出勞,硬化村內道路,拆除殘垣斷壁,種樹栽花,綠化庭院。 為保證改造資金,淶水縣積極拓展籌資渠道,縣財政拿出一塊,涉農資金整合一塊,土地出讓金中切出一塊,物料集中采購成本削減一塊,社會力量幫扶支持一塊,群眾出工出勞節省一塊。為保障有限資金科學合理使用,該縣對基礎較差的村,實行四個確保,即確保垃圾清運、(下轉第七版) (上接第一版)確保道路硬化、確保殘垣斷壁整治、確保村莊綠化;對已完成“四清四化”且資金相對充足的村,加快推動改廁、坡屋頂改造等工作。 目前,該縣已投入資金2億多元,清理各類垃圾12.4萬立方米,硬化村路131萬平方米,鋪設便道彩磚3.9萬平方米,治理殘垣斷壁、翻新墻體9.6萬平方米,建設標準化垃圾池206個,改造彩鋼屋頂1.5萬平方米,主要街道更新安裝路燈1771盞,栽植綠化苗木14.1萬株。為鞏固建設成果,該縣制定了包括村莊道路、墻體、綠化等在內的更新期限和維護保養辦法,確保每年都要對農村的基礎設施進行維修和維護。(記者葛西勸 通訊員韓瀚、孔思遠) |
關鍵詞:農村面貌,改造,淶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