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的留守兒童——守著寂寞 盼著早點開學
守著寂寞,盼著早點開學 王子涵一家并不是土生土長的西屯村人。五年前,為了孩子上學方便,爸爸在離小學不遠的西屯村買了處舊房,子涵、子旭姐弟隨父母從更深的大山里搬了出來。 媽媽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來。爸爸在附近打短工,忙時也顧不上照看他們。姐弟倆時常在傍晚站在門口,遠遠地望著打短工的爸爸回家的方向,等不到,也不意外。直到最近,大伯和大娘搬到家里來住,孩子們才算日夜有了陪伴。 女孩喜歡那句“丫毛子” 姐姐王子涵11歲,上四年級,弟弟王子旭9歲,上二年級。 母親早些年就外出打工了,父親在附近打打短工,但是趕上忙了,或者需要到外地去送貨,當日也不能回來。 姐弟倆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爸爸回不來,會給同村的大姑打電話,姑姑過來做飯,有時候也會住在這邊,給姐弟倆做個伴兒。 姑姑喊一聲“丫毛子”,子涵就樂呵呵地脆聲答應著,她喜歡姑姑這么叫她,“只有家里的親人才這么叫,很親切。” 弟弟說能給姐姐壯膽兒 大姑住得不遠,但已是做了奶奶的人,不到一歲的孫子離不開手,家里一大堆的事兒也得靠她忙活。 子涵慢慢學著自己做飯,以便讓大姑少受些累。 “姐姐就會熬粥。”弟弟子旭說,“她不會炒菜,我們就吃咸菜。” 子旭不大會幫姐姐做飯,但是他說,“我能給姐姐壯膽兒,因為我是‘男子漢’。” 而這個“男子漢”的個頭實在不高,在班里,他最矮。 “我吃得少,不長個兒。”子旭呵呵地自嘲,他最愛吃爸爸做的雞肉,“吃雞肉的時候,我就吃得多。”但是,大多時候,爸爸沒空做給他吃。 子旭還愛吃蝦,海味是這個大山里的孩子最大的奢侈品,“誰家結婚娶媳婦,我就能吃上。” 分別似乎疏遠了親情 姐弟倆都是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 子涵說,她特別羨慕她的一個好朋友,膽子大,“在學校閑聊時,經常跟我講她爸爸手很巧,有多棒。” 但是,子涵從不敢這樣“炫耀”自己的爸爸,也不會去傾訴對爸爸的思念,因為越說會越羨慕別人,而且她也怕同學知道了家里的困境嘲笑她。 子涵很少提到媽媽,她的相冊里有媽媽的照片,卻很少翻出來。媽媽偶爾也會回來,但長期分別仿佛將親情加入了一種無奈的冷漠,媽媽不會擁抱孩子,孩子也不會黏著媽媽。 被問及“媽媽走了,你哭了沒”,子涵搖搖頭,但她下意識地抓起炕上的一個小玩具,那是她小時候媽媽送她的。每晚上睡覺,她會放在枕邊,有時夢里的眼淚會打濕它。 想學校,想同學。 放假沒多久,子涵就開始盼著早點兒開學,“想學校,想同學。” 同村的付佳怡經常來找王子涵玩,人多了,他們就湊在一起打打撲克,嘰嘰喳喳地叫喊著出牌的時候,子涵的臉上是輕松的笑容。“但是他們都走了,還是沒意思。”朋友陪她一起玩的時候,她能暫時忘掉孤獨和寂寞。 有時候,她會拉著付佳怡到家里的拖拉機上說悄悄話。之所以選擇那里,是因為拖拉機正對著大門口,如果爸爸回來,她能第一時間看到。 大伯大娘臨時照顧 前不久,一直單身的大伯找了個老伴兒,子涵的爸爸在遼寧找了個長期的活兒,大伯老兩口從深山里的家搬過來住,也好照顧孩子。 飯桌上經常會炒兩個菜,有時候甚至更多,小姐弟享受著“奢侈”的生活,子旭愛吃米飯,泡著菜湯能吃兩碗。吃完飯,子涵急忙下地,幫著大娘收拾碗筷。子涵不愛說話,但知道努力讓大娘開心,生怕大爺、大娘走了,又剩下他們姐弟倆。“看著孩子這樣,我心里難受,照顧再好,也不如爹媽在跟前兒。”子涵的大娘說,“她大爺出去打工也掙點兒錢,我有時給孩子們手里塞幾塊,讓他們也去買點兒零食。” |
關鍵詞:留守兒童,暑假,時代的孤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