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貸款還在玩“公章旅行”?
4日《楚天都市報》報道,眼下是貧困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日子。3日,武漢一名學生反映,助學貸款需要證明、申請等材料十幾張,學校、院系、村委會、鎮民政辦公室、縣民政局要逐個跑,共蓋了26個公章。這樣的折騰讓部分同學辦了一半索性放棄。 辦個助學貸款要26個公章,讓人想起數年前的“準生證”事件。按理說,助學貸款是為貧困生雪中送炭的,卻不想比商業貸款要繁雜數倍,難怪有人辦了一半只得放棄:一是耗不起這個時間;二是耗不起這個心情。貧困生也有尊嚴底線,數十個部門折騰下來,要一次次展示私隱,讓孩子們情何以堪? 作為政策性的助學貸款,申請程序繁瑣冗雜,令人浮想聯翩。為什么財政預算可自由彈性,而僅僅是政策支持的助學貸款卻嚴苛趨緊?這個問題指向三個層面:一是制度設計本身在基層執行層面缺乏人性情懷。二是貸款政策本身不思進取,幾十個公章的程序放任多年,為何沒人管?三是考驗地方部門對簡政放權的理解。2013年,自上而下不斷釋放出縮減行政審批的信號,助學貸款連一站式服務都搞不定,談何便民利民?基于此,我們覺得,早日結束助學貸款之上的“公章旅行”,拷問著政策的初衷與良心。-鄧海建 |
關鍵詞:助學貸款,公章,貧困大學生,申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