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麗易縣 做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易縣人民政府縣長 李廣義 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易縣是河北省山區大縣、生態大縣、旅游大縣。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加快推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生態發展、和諧發展之路,不斷加強生態建設、生態治理和生態保護,全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被譽為“太行山區最綠的地方”,被環保部授予“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稱號。 多栽樹、少開山,讓大地綠起來。一方面,大搞植樹造林綠化。多年來,易縣從治理“四荒”入手,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縣財政每年拿出200萬元列入預算,專項對造林大戶給予獎補,大搞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小流域治理,實施了村村綠、通道綠、景區綠、河道綠、荒山綠、城區綠“六綠工程”。全縣綠化面積以每年不低于10萬畝的速度遞增,有林面積達到19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50.5%。先后榮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突出貢獻單位”、“河北省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等稱號。據監測,全縣負氧離子濃度平均值達到8324個/立方厘米,負氧離子等級達到6級,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20多倍,PM2.5濃度為50微克/立方米,比這些大城市低的多。空氣質量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界定的清新空氣標準,是當之無愧的“生態氧吧”。另一方面,加強礦山恢復治理。堅持礦產開發服從于生態保護,實施礦權“回收行動”,堅持全縣礦權每年減少3個以上,對礦權設置和擴界需求,主要通過推進整合來解決。目前已收回礦權3個,預計全年能夠收回15個。積極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和尾礦庫專項整治,加強對西部山區采礦、建材企業破壞植被的生態治理。實施“礦山披綠”工程,本著“誰使用誰治理、誰恢復誰受益”的原則,全縣利用尾礦廢渣造地200多畝,復墾率達到75%。 治河道、防污染,讓水系清起來。一方面,加強河道綜合治理。編制水利發展規劃,申報河道治理項目,爭取專項資金支持。投資3000多萬元對北易水河進行綜合治理,打造水景觀21萬平方米,兩岸村莊地下水位上升了1.5米,沿河7個鄉鎮(處)112個行政村的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得到了極大改善。目前,北易水河治理二期工程正在積極推進。按照打造“生態園區”的要求,啟動了中易水穿經濟開發區段的綜合治理工程。加快實施拒馬河綜合整治,目前已完成治導線劃定工作。另一方面,強化水污染防治。取締關閉境內6條河流、3座水庫沿岸排污口130多個,關停取締涉水排污企業220多個,對安格莊水庫(易水湖)內網箱養殖進行了清理,達到二級水質。每季度對拒馬河進出境斷面水質實施監測,恢復了主要河流水質。投資5800萬元建成了縣城污水處理廠,并進行了升級改造,污水處理達到一級A標準,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 強監管、減排放,讓天空藍起來。以提升空氣質量為重點,深入開展“藍天行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幅削減污染排放,強化對重點行業、企業的監管,最大限度的減少工業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一是推進城區集中供熱。引進了總投資3億元的保定市首個縣城集中供熱項目,一期工程順利竣工,20個機關單位、27個居民小區實現了集中供熱,供熱面積50萬平方米。配套建設了脫硫脫硝設施,替代分散鍋爐35臺,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19噸、氮氧化物排放56噸。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42天。今年將全面整治關停20噸以下燃煤鍋爐和地源熱泵,實施集中供熱二期工程,再新增供熱面積60萬平方米。二是關閉石灰“土立窯”。開展治理整頓制灰企業集中行動,僅用40天時間,投入520余萬元,全部拆除了國省干道、高速公路兩側1000米范圍內的44家制灰企業68個窯口。現正在啟動第二戰役,再投入500多萬元,全面整治取締石灰“土立窯”。同時,堅持疏堵結合,規劃石灰產業集中建設區,引導制灰企業入區發展。目前,建設環保機立窯6個。三是加強重點企業污染防治。關停了德源白水泥廠,完成了京蘭水泥、太行和益水泥等重點企業的脫硫脫硝、低氮燃燒技術改造工程,大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 建機制、抓整治,讓村莊美起來。一是推進文明生態建設。圍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水、電、路、訊、房”建設,推進“一池三改”技術和“四位一體”(沼氣池+畜禽圈舍+廁所+林果疏菜種植)的生態模式,創建了196個省級文明生態村,石家統村成為“國家級生態村”。二是實施環境綜合整治。按照“洗臉、美容、靚妝”三步走工作部署,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清理固廢垃圾,治理超限越載,整頓建筑施工揚塵和噪聲,加強市場管理,徹底解決了國省干道、旅游景區的“白色垃圾”,建立城鄉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今年又啟動了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首先對基層建設年活動幫扶村和主要公路沿線、景區周邊的重點村進行集中打造,整治環境,完善設施,建設升級版的現代農村。三是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投資3298萬元,建成了垃圾填埋場,并在石家統村建成了保定市首家村級“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站”,城鎮固體物廢處理率達到85%,工業固體處置利用率達到100%。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了占地500畝的荊軻公園及易興路、青少年宮、京贊路口等小游園,投資3000萬元正在建設北易水公園,投資500多萬元對縣城文化廣場進行了改造提升,使縣城人居環境大幅改善。 調結構、轉方式,讓群眾富起來。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著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全面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一是深挖生態潛力,發展綠色農業。圍繞構筑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體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養殖、生態林果產業,著力打造京津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紫荊關食用菌、西陵梁格莊現代生態農業、狼牙山林果特色鮮明,谷類、豆類等小雜糧達到國家綠色食品A級生產標準。以磨盤柿為主的果樹面積達到37.5萬畝,果品產量3.9億斤,成為“中國磨盤柿之鄉”。二是用好生態資本,發展環保工業。按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工業聚集發展”的思路,堅持走工業園區化、園區生態化發展之路。下大力改造提升礦產、建材、鑄造等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嚴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項目,拒批非環保項目20多個。依托易縣經濟開發區,大力發展新能源、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目前完成“七通一平”,入駐企業42家,累計完成投資38.6億元,成為吸納項目、聚集產業的優質平臺和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積極落實“央企進河北”戰略,引進航天科工集團民品產業園項目,總投資60億元,建成后年產值達150億元,稅收貢獻10億元以上。實施新能源項目5個,總投資46億元的中電投新能源一期2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建成并網發電,是河北省最大的光伏電站,總投資20億元的國電風力發電、24億元的華電風力發電、3.1億元的大唐光伏電站項目正申請省能源局路條,總投資100億元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完成國家能源局站點選址批復。三是突出生態優勢,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以“狼牙山、易水湖、清西陵”景區為重點,以燕都古城生態休閑聚集區為載體,舉全縣之力打造精品、培育要素、提升環境,把旅游業打造成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以“負氧離子含量高于世界標準”的生態特色,推出“健康易州、生態氧吧”、“一個可以深呼吸的地方”等金字招牌,結合歷史文物資源、易水文化資源、紅色革命資源,相繼開發了二十多個旅游景區景點,成為華北地區著名的生態旅游度假休閑基地。2012年,全縣共接待游客207.7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418.7萬元,旅游總收入5.82億元。 易縣縣委、縣政府將按照建設“國家級生態縣”的目標,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努力使易縣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氣更爽、景更美,打造美麗易縣,做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 |
關鍵詞:易縣,縣長,保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