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漸接近中還原“瓜農死因”
7月31日,瓜農鄧正加的死因被通報:法醫根據尸體檢驗情況及中山大學法醫鑒定中心病理組織學檢驗結論綜合分析認為,7月17日在與臨武縣城管人員沖突中不幸身亡的瓜農鄧正加,系外力作用誘發腦部畸形血管破裂出血死亡。(昨日《新快報》)
雖然瓜農的死因已披露,但說實話,瓜農到底因何而死,反而在人們的判斷中變得模糊起來:有外力的作用,有畸形血管的原因,到底哪一個是主要原因?我們能夠理解的關系是,外力發生,然后畸形血管出血,然后瓜農死亡。我們可以接受的假設是,如果沒有外力的發生,瓜農就不會死亡。 遺憾的是,所謂的醫學描述打了一個擦邊球——“系外力作用誘發腦部畸形血管破裂出血死亡”,它好像在做一個客觀描述,但把更多的問題留給了公眾——外力與死亡的關系是什么呢?公眾只是想知道,是否是秤砣打死了瓜農?要么是,要么不是。事情難道很復雜嗎?可如今,在秤砣與死亡之間,多出了一個畸形血管。于是,問題變得曲折蜿蜒,瓜農到底因何而死,城管到底該負怎樣的責任,也就成了一個還需追問的問題。 其實,寬容一點看,能夠作出如此描述已經在接近事實。盡管疑問還在,但至少我們知道了外力的發生和存在。這就為事件的定性和調查,提供了一個事實的起點——至少,城管在死人事件面前不能裝無辜了;至少,在此起事件中,城管暴力執法問題成為必須面對的議題。 面對畸形血管存在的問題,公眾依此可以繼續發問:這個畸形血管是否會影響到事件的性質?到底該把死亡的原因歸結為外力,還是畸形血管?多大的外力才會誘發血管出血?調查者必須對這個問題作出更詳盡、更直接的回答。 在真相還未完全得出時,一個階段的結論不是蓋棺定論,這個結論還需要更多的事實來證明。此時,只要公眾繼續發問,只要調查可以繼續深入,真相就一定可以逐漸接近。而有關部門也應該明白,對公眾最好的說服不是口頭表態,而是以事實支撐結論,爭議也才能停止在真相面前。-乾羽
|
關鍵詞:瓜農,死因,城管,沖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