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浴火重生 平鄉自行車產業發展調查
平鄉恒馳車業有限公司童車生產車間生產場景(資料片)。姚友諒 攝 編者按破土而出———整頓蕭條———復蘇發展———再被取締———起死回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平鄉縣自行車產業從零起步,歷經曲折,始見光明。如今,平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自行車零配件生產基地和童車生產基地,童車產量占全國市場近半壁江山。 平鄉自行車產業每臨生死拐點,都是由當地政府導航引路,選擇最有效的載體堅持推動、排險清障,從而化危為機,實現了產品一次次換代升級,實現了產業由低向高、由小轉大、由弱變強的轉變。日前,記者深入平鄉采訪,今起陸續刊發相關調研報道。 從家庭作坊、土打土鬧的粗放型生產工具,到國內外先進流水生產線及檢測科研設備; 從外地購來殘次自行車零配件販賣、假冒名牌標識、倒賣沒有商標的“黑老虎”,到擁有“中國馳名商標”及31個全國及省名優品牌; 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單打獨斗式發展,到成為集整車、童車及零配件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專業集群,并成功打入歐盟高端市場——— 源自基層草根的平鄉自行車產業,幾經起落,如今已成興旺發達之勢。在這個浴火重生的過程中,創新是法寶。 突破“一畝三分地”的平鄉思維,在對標中鼓起創新升級的勇氣 “窮平鄉、平鄉窮、莊稼不收年年種,鹽堿地里長堿蓬。”這段順口溜兒,曾在冀南地區流傳了千百年。作為一個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平鄉百姓曾長期過著以農耕為生的日子。 在平鄉,自行車產業源自上世紀70年代初民間草根仿造的一個自行車鞍座。80年代初,隨著當地人組裝的首輛自行車整車出現,該縣河古廟鎮逐漸形成了自行車零件市場的雛形,但也催生了冒牌自行車的生產。隨之而來的是市場整頓和持續三年的蕭條,直到1984年得以復蘇。然而,1987年之后假冒偽劣再次泛濫。 “十里酥”,曾是平鄉當地一個笑談。話指平鄉一些企業生產的自行車,買主最多只能騎10里路程,自行車的主軸就會“酥”掉。“平鄉造”自行車,一度成為“粗制濫造”的代名詞。 冒牌、質量低劣,直接導致位于該縣的交易和加工市場被取締,平鄉自行車產業一度跌入谷底,各企業只能靠拼價格來勉強度日,加工業的利潤一降再降,跌至歷史的最低點。 平鄉縣自行車協會會長柴存亮至今仍記得,當時生產一輛自行車最多只能賺幾元錢,而生產一個飛輪更是只能掙毛兒八分。幾乎所有企業都是勉強苦撐,進退兩難。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企業仍抱著“時來運轉”的僥幸,而沒有技術突圍的念頭。“當時,剛剛創業的公司看別人生產什么就生產什么,結果第一年就賠了幾十萬元。”天大車業公司總經理李鑫說。 平鄉縣政府調查發現,只有讓企業跳出平鄉看平鄉,用開放的視角與先進的同行對思想、對觀念、對指標,才能突破“一畝三分地”的平鄉思維,喚起創新升級的勇氣。 于是,縣里開始請國內專家為自行車產業把脈會診。“當時,我們把中國自行車協會會長等專家都請來了,給縣里領導、企業家講自行車發展趨勢,許多企業家確實開了眼界,并開始有所觸動。”柴存亮介紹。 同時,由政府出資,在上海、天津、廣州租展位租車,幫企業把產品運至博覽會、展銷會現場,并安排企業家組團到德、意、法以及臺灣等自行車產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開眼界、換腦筋。 “上海開自行車展銷會時,政府租的好幾輛大巴車裝滿企業家,從河古廟鎮直接拉著去上海,場面很是壯觀。”平鄉縣工信局局長王建欣介紹,“加上租攤位費,有時一個會就花費上百萬元,這在當時不是一筆小錢。” 另外,平鄉縣還組織企業與“中國自行車名鎮”———江蘇省太倉市陸渡鎮和昆山好孩子集團現場對標。陸渡鎮自行車產業起步比平鄉晚15年,2007年,該鎮企業只有68家,不足平鄉縣761家企業的十分之一,但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數卻是平鄉的5倍。好孩子集團生產的童車連續14年在國內銷量第一,擁有2000多個品種、2000多項中國和海外專利,銷售收入34.7億元,都遠遠超過平鄉全縣的總和。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對標桿,平鄉企業在受到震撼的同時,大大增強了轉型升級的動力。 |
關鍵詞:自行車,平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