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心疼上億元的“水泥疙瘩”?
山東濱州市民常說的“大水泥疙瘩”,是當地曾經風光一時的“中海航母”。這艘“航母”是在濱州市中海水利風景區里仿照真實航母建造的標志性建筑。2003年開始建,累計投資1.2億元后,2008年,“中海航母”陸續有商家入駐。最初的一段時間,“航母”異常火爆,可是火爆沒有持續太久,到今天已經基本處于荒廢狀態,真正的成了一個“水泥疙瘩”。(8月1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上億元的投資,說冷就冷到門可羅雀的地步,要說沒損失,這是睜著眼睛說瞎話。資料顯示,“中海航母”以美國尼米茲企業號航空母艦為藍本,按一比一的比例建造。艦長260米、寬56米,建筑高度31米,其中甲板高度為12米,總使用面積為3.5萬平方米,甲板使用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可同時起降5架直升機,能同時容納1500人就餐。三個問題接踵而至:如此體量巨大的景點,做過市場評估與風險分析嗎?地標性的大建筑,在程序正義上有無瑕疵?當年的拍板者,需要為今日的蕭條擔責或說明嗎? 這都是一些無甚新意的老問題,真正耐人尋味的是兩個細節:一是航母最初計劃投資3000萬元,后來不斷追加到1.2億元;二是最初地方政府為了表示支持,除了減免商家費用,還用行政手段把一些政府活動安排在上面。這令人浮想聯翩,譬如預算在成本控制上有超出3倍的“彈性”,地方政府花錢果真如此“自由”嗎?行政給市場的照顧,就像市長幫農民賣的玉米或紅薯,幫得了一時、幫不了一世,市場自有市場的規律,拿財政跟市場“掰手腕”,賭的不過是權力的“豪氣”罷了。 千辛萬苦建起來的地標,說倒下似乎就吹彈可破。這樣的事情,早不是一兩件了,譬如建設投入8億元,使用壽命卻不到9年———曾經的沈陽地標工程,曾經號稱世界第一流的室內足球場綠島體育中心,在爆破聲中壽終正寢。還有更多的樣本:2007年,西湖第一高樓被拆,設計壽命100年僅“存活”了13年;2009年,曾經的亞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陽夏宮被整體爆破,它僅“度過”了15個春秋;2010年,南昌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也僅13個年頭……“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這是建筑業界的名言。那么,我們在地標建筑的興衰存亡史中,究竟讀懂了什么呢? 旅游經濟是好,但也不是隨便砸錢都能出效益。所謂地緣優勢、規劃短板等,自有專家學者去操心。回頭看看,面對上億元的“水泥疙瘩”,誰最心疼?反正似乎看不到地方部門的痛感:面對“中海航母”此時的尷尬,當年參與建設的官員多顯得諱莫如深。沒有人承認這是一個失敗的項目,更多人似乎在等待它的起死回生。有說這項目還在進行中,有說它帶動了周邊地價……只是,過億的投資,撂荒長草,這本身難道不是明晃晃的的損失? |
關鍵詞:水泥疙瘩,中海航母,荒廢,濱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