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腳”背后 紛爭為何無休止
繼游人西湖泡腳引發爭議之后,一組國人在法國盧浮宮水池泡腳的照片再度引發輿論喧囂。有民眾認為這種舉動“丟人丟出了國門”;有些人則聯系埃及神廟刻字等劣跡前科,為國人素質低下痛心疾首;有些人則曬出外國人在盧浮宮水池洗腳的照片,以辯駁此行為并非國人專利。 就本質而言,對在景區等場所洗腳的現象,無論是高舉道德旗幟的批判者,還是那些“外國人無異”作為擋箭牌的辯駁者,用意殊途同歸:都是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形象,都是在憂心社會道德和文明。 同樣的用意,卻成為對立的兩個陣營嗎,而這恰是當下輿論場的彷徨——很多時候,我們都能明確方向和去處,但在路徑選擇上卻難達共識。偏離標準和底線的論爭,過程沒完沒了,結果卻不了了之。 顯然,如此不能達成共識的爭辯,不能改變什么。當公共對話成為好勝者的聒噪,對國人素質的提高、文明形象的提升,怕是無濟于事。 聒噪的道德辯論下,道德似乎已不再是種公共約束的標準,更不是內化修養的動力,而是某些人尋找虛無自信和道德自負的工具。你跟他談具體情狀,他跟你談籠統公德;你跟他講公共道德,他跟你講“外國人可以,為什么中國人不可以”認為你太苛刻…… 拿景區洗腳這事兒來說,在城市缺乏流動和自凈能力的水池里洗腳是不妥的,這理應成為一種文明共識。不能因為有些“無德無信外國人”的存在,就可以證明國人的這種行為具有正義性,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粗鄙而讓良好的文明和價值妥協變通,無益于文明的演進。 有著穩定的價值觀和道德信仰,道德和文明才能變得更加自信。發生在洗腳這件事上的輿論博弈,缺少的正是這種自信。自卑者認為“丟臉丟到國外”,自負者則認為“外國人的素質亦不過如此”,殊不知,道德這事兒,是共通和內化的價值和文明,不必炫耀,也沒道理因人、因國別地域而異。 類似洗腳的道德紛爭為何沒完沒了,根源上可能還是談論道德的人們并不堅信普適的價值,而是執迷于邏輯論證和現實變通。 -時言平(媒體人) |
關鍵詞:泡腳,盧浮宮,國人,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