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與“地王”并存的實質原因
一線城市的人口導入,對三四線城市來說卻構成了反向指標,大量人口導出使其住房需求下降,終于形成“空城”。在“空城”的背后,更嚴重的問題是當地經濟增長持續性的減退。 國土資源部28日發布的中國土地市場指數(CLI)顯示,在經濟下行壓力明顯的情況下,地產景氣指數已進入紅燈狀態,也就是說亮出了危險信號。一個突出的矛盾現象是,三四線城市出現了大量“空城”,一線城市則不僅房價仍然居高不下,而且土地拍賣市場也頻現“地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近期推出數塊高檔地塊均被一搶而空。“空城”與“地王”并存于我國房地產市場,這是房地產調控開展數年來出現的一個新現象。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對此作出的解釋是,重點房地產企業拿地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布局持續向一線城市轉移,在市場景氣不斷回升的背景下,重點房企住房銷售回款迅速增加,“一線供給不足和三四線供應過量”使市場分化特征更加明顯。 孫英輝作出的這番分析,自然是符合事實的,但他所描述的仍然是一種現象,而并未揭示出促成這種現象的內在動力。曾幾何時,一些城市出現的“空城”現象被作為房地產調控威力之下出現的結果而受到輿論的矚目,它成了房價開始松動的一個信號。現實情況卻是,三四線城市的“空城”現象沒有改變,而一線城市卻并未受其影響,房價走勢反而與其分道揚鑣,愈走愈高,房地產開發商更是熱衷于到一線城市拿地創造“地王”,高價“地王”挺在那里,對一線城市的房價形成強支撐,并且傳導到三四線城市,即令當地“空城”連片,開發商也無意降價吸引買盤。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社會資源過度地集中于一線城市所造成的。一線城市由于擁有大量豐富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從而對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產生了豐富的發展機遇,因此它對全國的就業人口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以北京來說,作為首都,它所具有的資源優勢是國內任何一個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別的不說,由政府行政權力所產生的資源就對全國各地產生了巨大影響,比如省市縣的大量駐京機構,就對北京的土地、住房市場構成了其他城市難以企及的需求。源源不斷的異地人口的進入,不僅使一線城市的住房市場長期供不應求,而且對一線城市的經濟增長也構成了不可或缺的動力。 一線城市所具備的這種人口導入功能,對三四線城市來說卻構成了反向指標,大量人口導出使其住房需求不斷下降,終于形成“空城”。因此,在三四線城市成為“空城”的背后,更嚴重的問題是當地經濟增長持續性的減退。這些三四線城市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源匱乏,經濟運行只是圍繞著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來展開,新興行業難以發展成具有規模效應的市場,人口只能處于導出狀態。更嚴重的是,在就業市場上的“拼爹”現象使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幾乎斷絕了發展的機會,對他們來說,只有到一線城市去,才有可能在豐富的市場縫隙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機會。 |
關鍵詞:空城,住房需求,三四線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