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筍人生 記白求恩式的好醫生張筍
雖然沒有正式上班,但張筍仍時常到醫院給患者做檢查。劉會賓 攝 經歷嚴冬,嬌嫩的春筍沖破凍土,顯示出生命的力量——— 7月23日,我們采訪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神經內一科副主任張筍時,第一感覺就是名如其人。 “上周復查說我腦部的腫瘤沒了,這不頭發也快長好了,很快就可以重新上班了。”張筍從容地談到自己的病情,言語中流露出對工作、對患者的牽掛。 生命如筍:頂壓破土,頑強生長 張筍是在手術后7天出院的。待身體恢復些,她就要求回科里上班。 老病號馬金重因腦干梗塞復發又來住院了。7月23日早8時,在家里再也坐不住的張筍來到病房,走進神經內科10病室。 63歲的馬金重住在27床,張筍一進門他就認出了她。“上次恢復得挺好的,怎么又復發了?吃飯怎么樣,喝水嗆不嗆?來看我的手指,有沒有重影……” 張筍笑著邊問邊讓馬金重躺下來進行檢查。然后拿出聽診器聽聽,用叩診錘從頭到腳進行敲擊,查看患者的反應。“沒大問題,就是要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情,這樣好得就更快了。”聽張筍這么一說,馬金重高興地從床上坐起來。 走出10病室,同事魏士賢提醒她:“別累著,休息一會兒吧。”她擺擺手,徑直向下一病室走去。 離開崗位幾個月,她這次回來感到分外親切。 去年6月24日,張筍在工作中突然持續兩分鐘說不出話。經CT檢查發現,她腦部有異常,此后失語癥狀也偶爾出現。 “病該治就治,趁我還能堅持工作,就要去治療更多的人,挽救更多的生命。”她邊堅持工作邊吃藥觀察,出診、查房從沒有落下。 “工作時間沒變、患者數量沒減,跟以前一樣。就連那愛笑的性子也一如從前。”她的學生閆佳蘭醫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其實,作為科室的副主任、醫療小組的組長,張筍一周只需要出兩次門診,不用天天查房。可她仍堅持每天查房,新舊病人都要走訪一遍。 今年2月,她被確診患有腦部膠質瘤,病情已非常嚴重。 此時的張筍,仍是如此的淡定。2月19日,她像往常一樣查房。快下班時,她把自己負責的23位患者的情況向同事交待清楚,并委托神經內一科主任王雪笠替自己出第二天的門診。 第二天,她就要接受手術。由于腫塊緊貼著語言中樞和運動神經簇,手術風險極大,有可能導致全身癱瘓和不能說話。 “我不畏懼死亡,但我同樣渴望生命。因為我的病人還需要我,太多的事情還需要去做。”帶著這份執著和牽掛,張筍接受了手術。令大家欣喜的是,手術非常成功。 “這只是人生的一個小插曲。我剛41歲,是人生中干事業的最美好的年華,一定會好起來的。”張筍指著桌上一大堆書說,幾個月來神經內科領域有了很多新知識,自己還錯過了幾次研討會,得抓緊補課。 在醫生辦公室里,有一棵幸福樹。據同事們講,那是張筍撿回來的,當初快要旱死了。如今,這棵樹已長得郁郁蔥蔥。大家都說,這就像她的生命一般是個奇跡。 精神如筍:不畏艱難,向上向上 張筍1972年出生,1996年從西安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入伍,進入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工作。2011年,經醫院推薦,她通過重重考核,成為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為數不多的年輕委員。 神經病學科疑難病種較多,有些疾病找不到發病的機制原因,有些找不到病例的文獻依據,只能采取探索性治療。“從事這個學科,必須要有心無旁騖的耐心、連續攻關的恒心。”多年來,張筍刻苦鉆研業務,及時了解醫學前沿的最新知識,努力攻克疑難復雜的病例。 “許多患者都是點名找張筍主任,尤其是一些疑難病患者。”護士長崔欣介紹,多年來張筍已將近百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運動神經元病患者李金花就是帶著“最多還能活3年”的診斷書,從新疆克拉瑪依來石家莊找到張筍的。在詳細檢查后,張筍為她制定了新的治療方案,并先后幾次修訂。如今已過了7年,李金花各項體征趨于平穩。 “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專心用心,醫生面對的是患者的生命,半點馬虎不得。”張筍掛在嘴邊上的話讓閆佳蘭受益匪淺。 2004年剛上班時,閆佳蘭接診了一位面癱患者,癥狀并不復雜。但張筍告訴她,面癱分為中樞性和周圍性面癱,即使表現為周圍性面癱的病人,橋腦也可能有病變。神經內一科接診的多為老年患者,也不能排除橋腦小腦角及內聽道腫瘤,必須要詳細詢問病史并借助于顱腦核磁共振檢查。 “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面神經炎,她能想到可能是多學科疾病的一個表現。”閆佳蘭深有體會地說,在治療過程中,醫生想得越細,診斷就可能越準確。 作為一名軍醫,張筍的兩次赴非經歷同樣精彩。 2006年,她隨中國第5批赴利比里亞維和醫療分隊出征。當時利比里亞戰亂未息、氣候炎熱、疾病肆虐。在執行任務的8個月里,她不僅醫術精湛,服務熱情,還主動擔任兼職翻譯,多次跟隨醫療小組深入原始村落調查疫情,診治患者,成功為多個國家的維和官兵和軍事觀察員化解心理問題。維和醫療分隊入選“河北十大新聞人物”、“感動省城十大人物”。 2009年,她和同事參加“和平天使—2009”中國和加蓬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行動,深入原始部落零距離診治艾滋病、埃博拉病等惡性傳染病患者,受到加蓬總統的高度贊譽,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來自中國的白求恩”。 美麗如筍:情系大地,播撒希望 見過張筍的人,都會記住她的微笑。“這個醫生對病人真好,讓人信得過。”欒城故意村農民格海軍認準了她。2008年,格海軍的大兒子剛上高中,突然頭疼得直撞墻,四處求治無果,來醫院時接診的正好是張筍。 “張主任開的藥方不貴,真沒想到治好了孩子的病。”令格海軍更沒想到的是,張筍得知他們家在農村,就主動把電話號碼留給他們,讓他們有事打電話,別來回跑了。 幾年來,格海軍已經記不清給張筍打了多少次電話。“農村人找到一個好醫生不容易,只要孩子有點毛病,就給張主任打電話,她從來沒有拒絕過。”格海軍說。 “能在第一時間想到我,這是對我的信任。我要對得起這樣的信任。”張筍的電話號碼很多患者都有。不管什么時間,只要是患者打來的電話、發來的短信,張筍都會接聽、回復。手術后在家休息期間,患者的咨詢電話也不斷。 科里分三個醫療組,分別由三個副主任擔任組長。護士長崔欣介紹,張筍所在的組病人最多。只要是她看過的病人,她都會記得,而且每個病人的病史、對什么藥過敏、下一步檢查注意事項等,她都牢牢地記在腦子里。 在張筍的案頭壓著一張字條:“作為一名醫生,技術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從醫17年,她從不怠慢一名患者,從不放過一個疑點,沒收過一次紅包,沒受過一次投訴,沒出現一次差錯。今年“七一”前夕,她還將1.1萬元黨費交給黨組織,用來救助貧困學子和患者。她還作出決定,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捐出有用的器官,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心系患者的好醫生,人們也會記著她。 7月4日,40多位患者和家屬相約到醫院看望張筍:“希望張醫生早日恢復健康,我們需要這樣的好醫生!” |
關鍵詞:張筍,好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