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謎團待解惑:天南地北黃姓人何以鹿泉來尋根
-高家大院僅剩的三間磚房和門洞。
-大李莊村老房子一角。
-匾額懸掛在門樓左側的外墻上(左側上方)。
-匾額上“成均首選”4個大字保存完整。 嘉慶年間,鹿泉縣令王業懋曾手書“成均首選”4個楷體大字,鐫刻成陰文匾額,授予鹿泉市大李莊村的高家。至今,這塊歷經200多年風雨的匾額,至今仍懸掛在高家大院外墻上。除了高家大院殘留的房子和匾額外,這個村子還有黃家祠堂、黃家四合院、高家廟石碑等多處文物,他們準備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網友發帖:老房子情結令人唏噓 鹿泉市大李莊村30多歲的高順利,在跟父親聊天時,父親感慨地說,如今我們都住上新房,老房子會逐漸被人遺忘的。 父親的話勾起了高順利的老房子情結,于是,他拿著相機在村里轉悠。只要看到殘留不多的老房子,他就收錄到相機里。整理后他發現,村里的幾處老房子門樓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建筑風格迥異,有的已經年久失修,無人居住了。老房子的處境讓他唏噓不已,于是在網上寫了篇題為《村兒里的老房子》的帖子:“老房子雖然正在漸漸失去它的使用價值,終將成為歷史,但老房子的故事卻深深地烙在了主人的心里,抹也抹不去……”他還為這篇文章配發了多張老房子的照片,引起眾多網友跟帖。 崔巍先生是一位文物愛好者,擅長文物研究和收藏。他發現這些老房子大多始建于清代,有一定的文物價值。尤其是鑲嵌在一處老房子外墻上的木制牌匾,更有歷史價值。另外,村里的黃家祠堂、高家廟石碑等,都是清朝文物,應該保護起來。 縣令手書匾額鑲嵌在高家門樓旁 7月19日上午,記者請文物愛好者崔巍、鹿泉市文物保管所張亞昆所長,一同來到大李莊村進行實地探訪。 大李莊村,位于鹿泉市正南方向,距鹿泉市區4公里,700多戶人家、2000多人。村里的一棵老槐樹,像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默默注視著每一位來訪的客人,微風搖曳著蔥郁的樹葉,仿佛講述這個村子的千年歷史。老人們說,這棵老槐樹早在唐代就矗立在這里了,是村里的“鎮村之寶”。不久前,有村民從地下挖出一個后梁墓志銘,證明大李莊村已有1100多年歷史。 村里現保存著三四所老房子,其建造時間大都在清代。懸掛著匾額的高家大院,應為清朝中期所建,是大李莊村現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大院位于村子中心,由三間正房、一個大門樓構成,目前,這里仍住著一對八旬老夫婦。三間正房坐北朝南,大門樓坐南朝北,墻體由青磚和青石壘建而成,并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房檐、窗欞木雕精美。院子的木制大門年久失修,已經廢棄不用。緊鄰大門的左側上方——距地面3米處,一塊1米多長的木制匾額安靜地鑲嵌在老房子的外墻上。木制匾額用陰文鐫刻著4個大字:“成均首選”。右側陽文:“特授文林郎知獲鹿縣事加五級紀錄五次王業懋寫”;左側陽文:“國子監太學生高文耀立”。 這樣的文物在石家莊周邊少見 據崔巍查證,王業懋是河南蘭陽縣舉人,清嘉慶十七年七月(公元1812年)至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十月任獲鹿縣(也就是現在的鹿泉市)知縣,在任五年。 《獲鹿縣志》記載,200多年前,大李莊村坐落著富麗堂皇的高家大院。高家在明末清初時搬遷到大李莊村,高實龍是大李莊村高家的始祖;四世祖高云鵬任湖南知府時,深受朝廷器重,獎勵45萬兩白銀,建成了由45間房舍構成的高家大院;六世祖高文耀是給皇家子孫上課的老師,這塊匾額就是嘉慶年間,獲鹿知縣王業懋贈給高文耀的,上面的字是他的手書。關于“成均首選”四個字,后世人們猜測,大概是知縣贊揚高文耀是皇家子孫首選老師的意思。高家的第三代到第八代,屬于這個家族的鼎盛時期,之后由于子孫吸食鴉片,逐漸走向衰落。 張亞昆說,當年的高家大院,如今除了這三間保存完好的房屋(屋頂修繕過)和一個大門樓外,還能看到二進院殘留的部分院墻。 河北省收藏協會副會長雷先生表示,這樣的清代手寫真跡木制匾額,歷經200多年風雨,保存還這么好,很不容易。其價值在于這一匾額跟高家大院殘留建筑交相輝映,印證了這個村高家的輝煌歷史,這樣的文物在石家莊平原尤為珍貴,應盡快保護起來。 張亞昆表示,這個村的高家大院等古代建筑,他們以前從未見過,下一步要跟村干部研究保護這些文物的辦法,申報市級文保單位。 每逢清明,祭祖傳孝 黃家祠堂,教育后人莫忘祖 從高家大院西行不遠,有一個始建于清朝嘉慶十六年的高家廟,如今廟去碑仍在。 這個村還有一個黃家四合院,始建于1930年,由一個名叫黃廣業的人經商發達之后投資興建,耗時4年。現居住在這里的是其后人。 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黃家祠堂,坐落在高家大院東側,經黃家后人的三四次修繕,現依舊保留了原來的風貌。 7月19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幾位村民正在再次修建黃家祠堂大門。《大李莊村志》編纂人黃辰福介紹,為了發揚祭祖傳統,弘揚孝悌文化,他們黃氏家族今年7月捐款10萬元,用于修建黃家祠堂大門樓,預計8月中旬竣工。 清朝年間,該村黃家一考生去真定府參加科舉考試,主考官也姓黃,就問考生:“你的始祖是誰?你從哪里遷移來的?你們黃家多少代了?你是第幾代?”沒想到這個考生一問三不知,主考官大怒,遂將其驅逐出考場。黃家得知這一消息,認為這是奇恥大辱,反思以往確實忽視了家族的歷史教育,因此決定修建黃家祠堂,用以祭祖,并告誡后人,不能忘祖。 18尊清代石碑,傳播孝悌文化 沐浴在陽光下的黃家祠堂碑亭,18塊清代石碑依次排開,錯落有致。 這些石碑的碑文大都字跡模糊,但有一塊石碑上的碑文卻清晰可見,《長發其祥》是這篇600多字碑文的標題,正文寫道:“……父與父言慈,子與子言孝,兄與兄言友,弟言恭,為士者肆乎詩書,為農者習于勤儉,有無相恤,婚葬相技,勿至于爭訟,勿流于飲賭……”落款是“乾隆十五年庚午二月十九日吉旦”。 黃辰福介紹說,黃家祠堂不僅僅是后人祭奠先祖的地方,而且也是傳播孝悌文化的場所。從2009年開始,每年清明節,黃家祠堂都要舉行祭祖活動。山西、北京、石家莊等棲身五湖四海的很多黃家后裔,每到此時,都會前來祭祖。近幾次的祭祖活動,人數過千,規模越來越大。黃家祠堂成了黃家后人認祖歸宗、孝悌文化宣傳的紐帶。主要形式有上香、放鞭炮、唱戲、續家譜、回顧黃家歷史等,氣氛祥和熱鬧。 村黨支部書記黃建書說,黃家、高家是村里的兩大姓氏,受傳統文化影響,這里民風淳樸,“24孝文化一條街”、黃家祠堂祭祖活動,越發促進了村風民風好轉,家家爭做文明戶,群眾安居樂業。
|
關鍵詞:歷史謎團,黃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