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商店”失竊是風險社會的投影
楊朝清(湖北武漢) 近期各地創辦“無人商店”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長沙一位家庭主婦在居民小區內開設無人商店;昆明一家無人商店開辦在影院旁邊……石家莊一家無人商店開業一個半月以來,丟失錢物總價值大概400元,而目前收入不足200元,引發熱議。(7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在理想的圖景里,“無人商店”是互信互惠的社會交換:信任不是一個單向的靜態概念,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店主通過“自選自付”的方式向顧客傳遞出“信任”的符號信息,顧客心領神會、投桃報李,用實在的行動回饋店主難能可貴的信任。 同樣的“無人商店”為何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在鄭州,“無人售饃”扎根于熟人社區,鄰里之間知根知底,沒有人會去貪那小便宜;在山東一所高校,“誠信驛站”面向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又有著捐資助學的特殊名目,得到了精心呵護。石家莊的“無人商店”卻為何遭遇盜竊呢?這家無人商店位于石家莊老火車站附近,人群流動性大。商店顧客中不乏渾水摸魚者。當人們進入一個陌生的場域,身邊是陌生人,就會處于一種暫時的個人身份和社會角色“匿名”狀態。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有力的懲戒,當內部的自我約束力和外部的社會控制力同時下降的時候,人們的行為往往具有隨意性,平時不敢說的話敢說了,平時不敢做的事情敢做了。 “無人商店”失竊雖然不符合老百姓由來已久的道德信念,卻是社會生態的生動寫照。追根溯源,“無人商店”良性運行的前提是所有的顧客都有高度的道德自覺。“無人商店”失竊、收入偏低,不能和誠信缺失、道德低下劃上等號。畢竟,脫離了成熟的市場機制和健全的安全保障體系,單純地進行“道德實驗”,往往會被別有用心者“鉆空子”。社會信任的重建,既需要公眾的參與,更離不開一些必要的制度設計。 |
關鍵詞:無人商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