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重于泰山 水文監測員日夜盯守關注水庫水位
▲崗南水庫內,記者與水文監測員一起勘測。 ▲水文監測員在旁講解,記者查看日記雨量計。 看著水位平穩有降,水文監測員李桃山和田志亮不由松了一口氣。今年主汛期以來,雨水比往年多,崗南水庫水位也較往年偏高,水文監測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李桃山和田志亮等人要日夜盯守,提供水位數據,以確保水庫安全,維護下游千家萬戶的平安,這是水文監測員的使命所在。 早上7時30分許,李桃山和田志亮用冷水澆了把臉,來到水文站辦公室,簡單準備工作后,二人拿著本子來到院內的雨量和蒸發觀測場。記者注意到,這個觀測場長寬各12米左右,當中放置了各式各樣的器材,有普通雨量計、日記雨量計、自動報汛儀和蒸發測量器等。 在日記雨量計前,李桃山邊查看數據,邊介紹著雨量計的用法。他解釋說,在雨量計上面有個漏斗,是用來收集雨水的,收集到的雨水下行經過測量設備,降水量會反映在一張充滿網格的卷紙上,通過查看卷紙上的墨線,可以查看一天各個時段的雨量。“由于16日和17日均未下雨,墨線為一條水平的直線。”李桃山說,將每天的雨量數據進行統計,可以分析出每年的降水規律,對于指導水庫存水和放水有很大作用。 查看完雨量計后,李桃山來到蒸發測量器前,他拿著一個類似圓規的測量儀器放入圓形盛水容器內,經過實際測量和對比,儀器顯示,從16日8時至17日8時,容器水位由52毫米降為47.5毫米,日蒸發量為4.5毫米。據介紹,記錄蒸發量對調整水庫的庫容有指導意義。 在雨量和蒸發觀測場登記完數據以后,李桃山和田志亮決定騎著摩托車去往崗南水庫內勘測水位,記者與其一起前往。站在堤壩上向庫內望去,壩前斜坡上豎立著一個個的水位標尺,刻度是以厘米為單位。“可不要小看這一厘米,水庫水位增加一厘米,可能要增加上萬噸水。”田志亮邊說著話,邊來到一個標號為PA11的水位標尺前,他仔細地將數據填寫到表格內。 “壩前水位191.93米,水庫水量為4.8154億噸,入庫流量為36.7立方米/秒,出庫流量為58.4立方米/秒。”經過推算,李桃山計算出水庫的水文情況。他告訴記者,崗南水庫水位防洪高水位為192米至203米,超過192米則必須進行放水,而低于180米屬于死水位。前幾日降水對庫區水位影響不是太大,入庫流量最大時出現在7月11日,入庫流量為70.8立方米/秒,而最近幾日的流量大致為三四十立方米/秒,并不斷遞減中。 “遇到雨天,是我們最忙的時刻,尤其是主汛期內的雨天,水文監測員要24小時在崗,勘測與待命成了一天工作的全部。”田志亮說,1996年8月5日,崗南水庫水位最高時曾達到203.13米,最大入庫流量達到7010立方米/秒,那時,水文監測員則實行一小時一次勘測,并駐守在大壩上面。 “深夜2時還要去水庫里查看水位情況,很辛苦吧?”記者問道。“說不辛苦是假的,但累也要認真完成監測工作,因為監測數據關系著整座水庫的安全,維系著下游千家萬戶的平安,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監測數據來不得半分馬虎。”李桃山說,出于安全考慮,晚上勘測水位時,一般由兩人一起去,勘測完畢后,通常是一人睡覺一人值班待命,大家輪流睡覺。 查看完水位和測量水溫后,李桃山和田志亮趕赴下一個監測點——泄洪洞。在泄洪洞外,除了測量出庫水位和流量外,還要勘測水里泥沙情況等等。勘測,記錄,再勘測,再記錄……在這個默默無聞的崗位上,他們兩個人已經堅持了23年。(記者張曉峰攝) 時間:7月17日7時至9時 地點:崗南水庫 氣溫:35℃ 人物:水文監測員李桃山田志亮 一支鉛筆,一張表格,水文監測員櫛風沐雨忙碌在工作崗位上,水位、流量、泥沙、水質、冰情、降水等數據一一記錄在本子上。 每到主汛期內,水文監測員的工作量成倍增加,每天至少4次進行勘測,在庫區、在泄洪洞、在溢洪渠,都留下他們的足跡,有時連續兩三個月,他們都不能回家,勘測和待命成了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全部。 他們勘測的數據維系著水庫的安全,維系著下游千家萬戶的平安。他們的工作有些繁瑣,但卻是十分重要。
|
關鍵詞:水文監測,水庫,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