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河北赤城金閣山 完整再現元明清三代歷史脈絡
圖為金閣山上的道觀歷史遺跡 宋錦豐 攝
圖為金閣山長春洞,是人為開鑿而成,洞中供奉丘處機。 宋錦豐 攝
圖為金閣山內殘垣斷壁的墻體 宋錦豐 攝
位于河北省赤城縣城北11公里處的山間,因山中自古有道觀,稱“觀山”。相傳早年有金閣仙人修煉于此,又名“金閣山”。16日,記者走進金閣山。 兩棵巨株古松,這就是金閣山的山門,此門用水泥石柱為原料,造型十分獨特,兩棵古松相剪,古松枝干相交匯,形成了一個門字。 據赤城縣文物館館長李沐心介紹,宋末1250年,道教全真派大宗師丘處機的三傳弟子祁志誠在這里建庵行道,先取名為“云溪觀”,公元1270年,朝廷賜名為“崇真觀”。元朝末期毀于戰火,明正統年間,戍邊名將昌平侯楊洪大興土木拓地擴建,使這塊道教圣地更顯靈光,朝廷賜名為靈真觀,因此金閣山也叫觀山。 走進山間,這里氣勢渾然,峰巒秀峙,林木蒼郁,瓊泉汩汩。 李沐心介紹說,金閣山下的靈真觀是全真教道觀,建于1253年,毀于1965年春,占地50多畝。該觀創始人為道教全真派大師丘處機的三代弟子祁至誠。1250年,祁至誠在金閣山下筑庵行道,取名“云溪觀”,弘揚全真道法。元中統三年(1262年),丞相安童薦于朝廷,忽必烈賜觀名為“崇真”;明正統年間,戍邊名將宣府鎮總兵楊洪見道觀頹廢,于是大興土木,英宗賜名“靈真觀”。 李沐心說,靈真觀當時石像、銅佛無數,但由于戰火紛飛,這些廟宇大多數都已被毀,但是金閣山里面的門崖石刻、石條瓦礫和碑文完整記載了元明清三代的歷史脈絡。 金閣山以它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宜人的氣候,吸引了眾多游人駐足此地。記者在金閣山見到了許多來自北京和天津的游客,其中一位來自天津的游客告訴記者,他們是慕名而來的,除了想來參觀一下道教圣地,還想到這里來避暑。 李沐心說,現在正在準備對赤城縣現存的文物進行總體規劃保護,將歷史遺跡都完整的留給后人。
|
關鍵詞:赤城,金閣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