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博物館建成的背后有公權力的影子
私人博物館建成的背后有公權力的影子按說,只要建館資金來源合法正當,村民沒有異議,村里蓋個博物館,戴一枚碩大的文化假鉆戒附庸風雅,招搖過市,未見法有明文禁止。只須遵守農村集體資金的相應管理制度,財務收支經過審批,重大事項開支履行民主程序,經過村民會議或其代表會議通過即可。 河北衡水冀寶齋博物館 不過,這個充斥贗品的奇葩般的博物館,卻堂而皇之地掛有“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衡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科普基地”、“國家級3A景區”等眾多響亮名頭,是“冀州市重點打造的標志性文化設施”,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也因此,它不再只是村里的私務,而上升成為公共議題。 引人深思的是,這個尚且沒有正規手續的私人博物館,為何會有這么多的官方頭銜呢?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表示,這類博物館全國各地都有,“大部分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很多博物館跟政府換資源,蓋一個全是贗品的博物館,而且越是假的博物館,規模還越大。可以拿來和政府要稅收優惠、投資額補助、日常運營補助、為博物館提供用地保障等。” 為了提升景區級別和知名度,在獲取所謂“文化名片”的同時打造文化旅游經濟,這是很多地方政府默許甚至贊許一些劣質博物館存在的理由。…[詳細] 確實存在一批“國寶幫”,傻傻地、堅定地認為自己手上藏品就是真品在古玩收藏圈,像冀寶齋這樣藏了一屋子贗品,還敢于公開展覽的人不少。隨著冀寶齋一同浮出水面的,還有在收藏圈暗暗涌動多年的“國寶幫”。“國寶幫”的人員構成非常復雜,既有剛入行不久的收藏菜鳥;也有堅持“撿漏”幾十年白發蒼蒼的老人;既有工薪一族,也有對收藏一竅不通卻好附庸風雅的企業家。 支撐他們收藏的共同信念就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遺留在民間的好東西不勝繁數。他們還有“三個不代表”理論:以前沒看到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博物館沒有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歷史記錄沒有的不代表不存在。在這種信念和理論的支持下,他們發現,神州處處有“國寶”:一件件雍正粉彩金陵十二釵人物紋大缸;一個個直徑一米五的元青花釉里紅大盤,從各個不知名的角落逐漸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各地的“冀寶齋”。 更重要的是,有理由相信贗品大量進入博物館背后有黑色利益鏈條我們可以從一件假文物的“升天”之旅談起。2011年8月,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楊靜榮,公開質疑杭州市南宋官窯博物館的長沙窯大執壺是贗品。此消息一出就引起了業界的大討論。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這把壺根本就不是什么文物,而是一個產自近20年的仿制品。如此低劣的仿制品怎么就被當成是鎮館之寶呢?這背后的鏈條是如何運作的呢? 過程是這樣的:此壺有兩把,曾經是一位不知名的賣家送到丁仰振(原主人,農民)的家中,當時丁以1600元的價錢買下,丁仰振帶著其中的一把壺參加過中央電視臺的賽寶,鑒定現場就被專家否掉。但是丁仰振卻在記者面前說專家認同這把壺。若干年后,正逢杭州市南宋官窯博物館征集文物,丁仰振正在為他的藏品出路著急,兩者一拍即合,專家們還一致認為此壺應該申請國家一級文物。后來在楊靜榮的指正下,才結束了這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 造假作坊、商販交易、民間賽寶、專家鑒定、文化展覽、博物館鎮館之寶。路數就是這樣的。這其中,專家,賣家、中間商,三者都會牽扯進一種利益關系,說不清道不明。而一些資金充裕的“大藏家”就成了他們的目標,動輒幾十萬幾百萬購買,在這個“大藏家”背后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就好像圍繞在冀寶齋王宗泉身邊的文物販子、制假者和鑒定專家一樣,他們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共同忽悠他不斷地掏錢購買贗品。 |
關鍵詞:冀寶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