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污染治理不能被邊緣化
7月9日,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就環境保護問題作報告時指出,全國4萬個鄉鎮、近60萬個行政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但大部分都沒有環保基礎設施,不少地方還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狀態。 近些年,我國各大城市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有的城市PM2.5指數爆表已是家常便飯。為了躲避空氣污染,人們就會選擇在周末的時候駕車去農村享受青山綠水、藍天白云。但現實卻總是那么“骨感”,環境污染當真沒有幸免者。現在,農村的美景正在被打破,而農村污染也到了必須盡快治理的地步。 相比人口和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廣大的農村地區幅員遼闊,江河湖泊遍布,對于污染有著相對較高的自我吸收和凈化能力。但這只適用于牛糞、秸稈等生物污染源,面對塑料袋、重金屬、農藥等新的污染,自然的降解和凈化能力變得無能為力,遠遠趕不上污染的速度。說“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還是有點太樂觀了,對于塑料袋、農藥殘留等污染,靠風刮和蒸發根本無濟于事。 前不久,九三學社一項調查顯示,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礦區周邊情況相當嚴重,如廣州有50%耕地遭受鎘、砷、汞等重金屬污染,遼寧八家子鉛鋅礦區周邊耕地鎘、鉛含量超標都在60%以上。7月5日,光明日報一篇題為《正視農村污染,是時候了》的報道對此有詳細的披露,看后讓人觸目驚心。 在這樣的污染之下,農民的飲食和飲水安全都成問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又如何能夠保證,不能吃的又何止“鎘大米”一種?長期以來,我國環境治理方面“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點源、輕面源”已是習慣,城鄉環保差距一直十分突出。但事實上,對農村環境治理的輕視,不僅是對農民的不公平,也是對所有公眾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忽視。 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中曾明確提出,要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污水、垃圾處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政策上為農村污染治理吹了一股新風。隨后,河北邢臺等地廣泛開展了“整頓農村環境衛生”行動,從效果來看,越來越多的鄉村展現出街道整齊、環境整潔、溫馨舒適的容顏。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越來越表現出“微縮城市”的樣貌。在現代化面前,農村不再是樸素而遙遠的世外桃源,困擾大城市的環境污染問題,在農村多多少少也會出現。但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的缺失,卻又讓富裕起來的鄉村呈現出“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現狀。 因此,農村的污染治理不能再被邊緣化了,而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就是要防止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老路,從根子上斷絕工業污染源流向農村;其次,就是要補齊公共服務在農村的短板,積極實行垃圾、污水集中無害化處理,讓農村的青山秀水不因現代化生活而被破壞。(特約評論員周潛之) |
關鍵詞:污染治理,邊緣化,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