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談河北70后作家——這是一支有活力的隊伍
《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李云雷認為,從全國范圍來看,河北的70后作家很有分量,比如李浩和張楚,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當代》編輯石一楓認為,河北70后作家讓人有些吃驚。 近日,在省作協主辦的“70后作家小說筆會”上,河北數位70后作家代表與來自《人民文學》、《當代》、《十月》、《北京文學》、《小說選刊》等國內重量級文學期刊的編輯,就我省70后作家文學創作現狀等話題進行交流對談。 《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李云雷認為,從全國范圍來看,河北的70后作家很有分量,比如李浩和張楚,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受到中國文壇的普遍關注。《北京文學》主編楊曉升表示,河北作家發表作品的數量在全國各省中是靠前的,這支隊伍很有活力,人數也比較龐大,這其中也包括70后的作家,比如梅驛的中篇小說《祁美玉的憂傷》就曾發表在《北京文學》2010年11期的頭題位置。 《當代》編輯石一楓認為,與江浙地區的作家在寫作氣質上彼此相近不同,河北作家在寫作氣質上往往有很大區別。他說:“作為一個群體,河北作家的多樣性很強,比如關仁山、何申、談歌這些作家的作品現實性比較強,胡學文、何玉茹等作家則對生活以及生活經驗有更多關注,而張楚和李浩這批70后作家,變得簡直讓人有些吃驚。這種多樣性是比較可貴的品質,在這種氛圍之下的寫作會稍微自由一些,作家在氣質上可以更豐富一些。” 與會編輯還結合當前文學創作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文學刊物的選稿標準,為河北70后作家今后的寫作提供了建議和指導。楊曉升指出,目前諸多小說作家存在缺乏創造力的問題,大部分僅僅停留于故事或是文字本身,對生活缺乏較強的感受力、發現力和表現力。《人民文學》編輯部主任徐則臣認為,對一個作家而言,只要把自己的作品寫好就可以,沒必要猜測編輯的喜好。同時,作為編輯則要盡量克制自己的趣味和喜好,只要是好的作品,即使不符合編輯本人的審美趣味也應該選用。 |
關鍵詞:作家,70后,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