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保持充滿激情的精神狀態——二論真改 真干
□安人和 有一首古詩,用語雖樸拙,卻意蘊深遠,發人深思:“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爭似滿爐煨榾柮,慢騰騰地暖烘烘。”此詩名為《題壁》,作者已不可考。據文獻記載,此詩題于一寺廟的墻壁上,旁邊有司馬光親題四字隸書:“勿毀此詩”。 在這首詩里,作者用通俗的語言,通過兩種火的對比,深刻地指出了世人做事的兩種不同風格:一種如茅草,燃燒起來迅速而猛烈,但瞬間便草盡火熄;一種是榾柮(樹根疙瘩),燃燒起來既不張揚也不猛烈,卻能保持恒溫,經久不熄。這首詩警示人們:拒絕短暫的沖動,保持長久的激情。 也許有人會說,辯證地看,這兩種風格或許各有千秋,特別是在面對重大任務時,如果沒有“茅草火”那種瞬間的爆發,我們就無法在第一時間激發熱情、凝聚力量,迅速打開局面。然而,一項重大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經過長期的奮斗,如果沒有“煨榾柮”的持久熱情,往往就會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現實當中,總有一些同志只有瞬間的激動,卻沒有持久的激情:有的干部面對新任務新目標,開始會因一時的新鮮而熱血沸騰,但新鮮感一過,熱情也隨即消失了;有的在制定目標時雄心滿懷、豪情萬丈,但在具體工作中一遇到困難和問題便束手無策,隨即偃旗息鼓、悄無聲息;有的干部滿足于開始時的表面“造勢”和“轟動”,內心深處根本就沒有長久堅持的打算和決心……凡此種種,一言以蔽之,就是“今天激動,明天慢動,后天不動”。實踐表明,過去,正是這種現象的存在,讓一些地方和部門無法真正實現既定的目標任務,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 目前,我們正處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時期,河北也正處于由大轉強、蓄勢待發的新階段。大好的形勢、美好的藍圖,讓人心情激蕩,精神振奮。在這種情況下,解放思想大討論進一步鼓起了全省干部群眾打好四大攻堅戰和實現跨越趕超的激情和干勁。這種激情非常難得、非常寶貴。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改革進入深水區,發展進入攻堅期,任務之繁重、形勢之復雜、挑戰之嚴峻,都在時時刻刻考驗著廣大干部的意志。 因此,要真改、真干,最重要的是必須把激情始終保持下去,最讓人擔心的是出現“今天激動,明天慢動,后天不動”的現象。不能始終保持激情,今天的激動就會成為“驀地燒天驀地空”的茅草之火;不能始終保持激情,我們的“改”就會因“明天慢動”而事倍功半,我們的“干”也會因“后天不動”而淪為空談。 伏爾泰說:“偉大的事業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這種需要,來自于成就偉大事業任務之艱巨、過程之漫長、困難和挑戰之多樣。而始終不渝,則是一個人的作風、能力、境界等的綜合體現。因此,要始終保持這種激情,需要每一位黨員干部認真自我審視:看一看自己是否還有追求轟動效應的想法,是不是有長期堅持的信念;看一看自己是否做好了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是否具備了解決問題、戰勝挑戰的能力;看一看自己是否具備了應有的“職業精神”,是否還在為自己一時的榮名和私欲而心情浮躁…… 1000年前的一首小詩,因為蘊含深刻的哲理,所以受到當時文壇領袖司馬光的特別關照,后又被收入《千家詩》傳頌至今。今天,細細品讀這首詩,相信全省黨員干部都能夠強化這樣一種意識:要真改,就必須做耐燒的“榾柮”,而不是虛浮的“茅草”;要真干,就必須始終保持充滿激情的精神狀態。惟有如此,才能夠樹立起真抓實干的良好形象,創造無愧于時代和歷史的業績。 |
關鍵詞: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