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老夫妻攜手讓生命重生 填寫捐獻遺體表
“人都會有去世的那天,如果死后我們捐獻的眼角膜能讓他人獲得光明,我們十分愿意。”這幾天,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十六隊67歲的王建新和64歲的老伴孟先玉,正準備去園區紅十字會簽訂捐獻眼角膜協議。記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6月,這兩位可敬的老人就打破傳統觀念,填寫了捐獻遺體申請表。 捐遺體想法已有十多年 說起何時產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王建新說:“已經有十多年了。我經常關心遺體捐獻這方面的消息,每當在收音機里聽到國家醫學科研遺體匱乏,就想為國家醫學科研做些貢獻。”他了解到我國醫學院校在校生平均20人才能解剖一具尸體,而按照正常教學需要,醫學院平均三至四名學生解剖不能少于一具尸體。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歐美發達國家醫學院的學生能夠在學習期間一人解剖幾具甚至十幾具尸體。日本的院校尸體來源主要是“遺體捐獻”,日本的醫學院校,新生入學第一課要到刻有遺體捐贈者名字的碑林掃墓,以記住他們為醫學事業所做的貢獻……談起捐獻遺體的話題,王建新打開了話匣子。 苦口婆心說服家人 最初,王建新和老伴說捐獻遺體的想法,老伴堅決不同意,甚至好幾天沒搭理他。王建新住在外地的姐姐和哥哥知道后,也是極力阻止,可王建新下定決心要做的事,是不會改變的。為了讓老伴同意,王建新整天向老伴灌輸捐獻遺體的好處,講解國家醫學研究用的尸體緊缺等各種現狀。架不住天天軟磨硬泡,5年后,老伴不但同意王建新捐獻遺體,受他的影響,決定和他一起捐獻,“你都捐了,我不捐還有嘛用呀。” 老伴這關過了,另一個難關就是女兒。兩個女兒知道后很是想不通,在滄州的侄子也打來電話說:“老叔,你別整天瞎想,別光想怎么死,要想著怎么活,以后你的所有事包在我身上。”王建新覺得是孩子們多慮了,但他一點兒也不著急,而是耐心地給孩子們做工作。他對女兒說:“我和你媽媽就想為醫學科研做點貢獻,你們總說要孝順,支持我們的想法,這就是孝順。”孩子們被他說得啞口無言。接下來的日子,老兩口一有機會就給女兒做思想工作。王建新說,做兩個女兒的思想工作,足足用了5年時間。最終,兩個女兒的工作做通了。 “讓生命重生” “現在再說這事,我和老伴心里都特別平靜,鄰居們見面也都開玩笑地說俺倆風格高。”王建新對記者說,原來他以為遺體都捐了,眼角膜肯定也包含在里邊了,但后來才知道,捐獻遺體和捐獻眼角膜是兩碼事,需要分別簽協議。他說過幾天搬家的事忙完了,他和老伴還要去紅十字會捐獻眼角膜,希望可以給更多的人帶來光明。 王建新的鄰居楊吉栓說:“這老兩口人緣特別好,誰家有事,他們都會熱情幫助。”記者在中捷產業園區紅十字會秘書長周連明處了解到,按照他掌握的數字,目前中捷遺體捐獻志愿者已簽協議的兩個人就是王建新和他老伴,角膜捐獻志愿者有3人,實現捐獻的有一人。王建新幸福地說:“我這一生最高興的事,就是和老伴一起捐獻遺體和眼角膜,這樣既能為國家做貢獻,又能讓更多人重見光明,我覺得這樣才能讓生命重生。”(通訊員 胡曉磊 記者 李家偉文/圖)
|
關鍵詞:捐獻,遺體,老伴,滄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