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通航再公開”環評只是例行公事
《北京晨報》25日報道,日前,湖北某媒體一則名為《原始森林山頂打造華中最高機場》的報道中提到這一機場“削平了5個山峰、填平數百個溶洞”,引發社會的環境憂慮。質疑聲中,當地政府回應稱,公眾要想得到一個所謂“權威”的說法,就得等到機場初定于10月1日舉行的通航典禮之后了。 在最初的質疑中,神農架機場的宣傳部門曾回應稱,削山填谷為正常施工作業,不會嚴重破壞環境。這個“不會嚴重破壞”,或已暗示了環評在神農機場建設中的弱勢地位。 更值得質疑的是,在身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神農架建機場,一個必然牽涉到復雜環境問題的項目,自2009年奠基到即將竣工,始終不見權威性的環評公告,而外界對于這個項目的質疑還是來自當地媒體一則報道的意外“泄露”。可見,機場建設過程中對于環評的忽視到了何種地步。 神農架機場方面在回應中稱,要等到竣工后才有權威性的環評示人,更凸顯了環評制度的真實生態。在很多人看來,環評不僅意味著可能讓一個工程無法上馬,即便通過了環評,也需要經歷一定的程序和論證,這對“竣工日期”難免產生影響,所以即便有環評也只能事后公開。其實,將環評視為“拖累”背后隱藏著更深的誤解和價值偏差:在最初的對于工期的預計上,就沒有將環評可能要花費的時間納入進去,環評最終成了可有可無的“例行公事”,而非決策依據。 環評制度的糾偏與歸位,已不容等待。-朱昌俊 |
關鍵詞:神農架機場,原始森林山頂,華中最高機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