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源地赤城: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
圖為黑龍山森林公園腳下便是黑河源頭,那里建有“黑河源頭”的石刻和簡介。宋錦豐 攝 俗話說:“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這是形容赤城的水對北京的重要程度。進入六月,連續下了幾場雨,張家口的大山小山都格外的綠,赤城的山更是如此,郁郁蔥蔥,置身山間,仿佛進入了盛夏的江南。6月22日,中新網記者對北京水源地——河北赤城進行了探訪。 赤城縣分別與北京延慶、懷柔接壤,境內有黑、白、紅三條河流,輸水量占密云水庫蓄水量的53%,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而黑水河和白水河就在黑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匯合,從這里再汩汩流入北京。 赤城縣云州水庫管理處主任張克俊稱,從2004年至今的9年時間里,單是云州水庫就向北京放水1.9億立方米,這還不包括今年秋季再準備供應的2萬立方米。 “實際上,赤城大多數屬于山區,比北京更缺水。”赤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劉建志介紹說,以前,赤城以窮山惡水出名,但現在,山清水秀,處處是景致。劉建志認為,有失就有得,如果不是為了保護北京的水資源,赤城的環境也不會這么好。 沿著黑河向下游走,記者來到了距離森林公園大約40公里的赤城縣東萬口鄉巴圖營村。村書記段長銀講,為節省農業用水,2008年村子接到了“退稻還旱”的通知,從此村民開始從種水稻改為種玉米。 “以前種水稻的時候特別辛苦,還容易得病。”段長銀說,村民離開插秧的生活后,身體再沒犯過風濕一類的疾病,干農活也輕松多了。 “退稻還旱”政策讓巴圖營村的村民們嘗到了甜頭。段長銀說,自從種上玉米之后,每畝地收成在1600元左右,好地可以達到2000元。除了個人的收成,北京政府每年還給這些曾經的“水稻農”每畝補貼240元。 段長銀表示,“退稻還旱”不僅給北京輸送了更多的水源,農民自身也感覺輕松了,生活條件比以前也好了,大伙都很高興,離脫貧致富的希望又近了。 赤城縣茨營子鄉茨營子村也毗鄰黑河,以前村民在河邊種植水稻,目前,全縣退稻還旱3.2萬畝,涉及6個鄉鎮,每年節水2000多萬立方米。 劉建志說,給北京送上一縷清風、一碗優質的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好在保護環境這個理念,已經成為赤城全民的共識。 劉建志舉例說,距北京120公里的赤城縣雕鶚鎮下虎村,雖然也曾響應禁牧的政策,但幾年下來,山坡依然可見不少裸露的地皮。近年來,下虎村自發地提出了“有錢人買松苗,沒錢的上山采”的“窮人辦法”。如今,下虎村的育苗基地里已經育有14畝綠油油的松苗。 劉建志表示,經過3年的生長周期,這些樹苗可以改造兩千畝荒地。退耕還林、禁牧、“退稻還旱”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已經讓人看到了成效。現在,赤城縣再現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取暖不用煤,納涼不搖扇”。 黑龍山林場接待部經理郭成喜說,由于去年的降雪全部被森林所覆蓋,春天雪化的時候雪水滲入地下,再加上今年夏天的雨水較多,送往北京的水源自然比往年就多了。今年從赤城縣送往北京的飲用水比往年多了兩倍。 張克俊認為,北京對待咱也不薄,給北京輸水,以前每立方米補貼5分錢,現在長到3毛錢。 6月16日,張家口市委書記王曉東在接受北京媒體采訪時表示,作為毗鄰北京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張家口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發展的生命線來抓,構建首都綠色生態屏障,同時還要加強京張合作,深度融入北京。他說,“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我們要保證給北京送去清風。” |
關鍵詞:赤城,水源地,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