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將擺攤城管還原為一個“人”
城管打人不再是新聞,“擺攤”才是。就在剛過去的周末,武漢城管擺攤事件,成為一條不大不小的新聞。據6月16日當地媒體報道,近日,有武漢網友“岔巴子”網上發帖爆料:洪山區城管局一城管員,白天作為執法者在街道巡邏、檢查亂擺亂放,晚上則化身為練攤小販,在路邊擺攤賣茶杯。帖子同時上傳了一組執法現場和擺攤小販的對比照片,相似度極高。武漢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的官方微博“武漢城管”隨后證實,網絡爆料里的當事人確系洪山區城管局正式執法隊員,平時表現優秀,歡迎網友對該事件發表“好的意見和建議”。 我無法預測網友將奉獻出怎樣的良好建議,只是對這位武漢城管的處境隱隱擔憂。他的擺攤行為之所以會被爆出,顯然是因為在旁觀者看來,身為城市管理的執法者也投身于執法所向的小攤販買賣,是可忍孰不可忍。這隱喻的乃社會公眾對城管群體某種刻板成見的印象,卻未必不會助推某種輿論應對方式的出現。一看到群情激昂的網絡輿情就格外緊張,繼而粗暴、簡單地將當事公職人員開除,這是有關部門在過去新聞中常做的事情。盡管武漢城管方面至今稱尚在調查,“絕不會簡單地以臨時工為借口、撇清關系”,但最終結果仍有待觀察。 武漢城管部門需要理性來看待一起網絡輿情,圍觀者或也要心平氣和地來看待一起城管隊員擺攤事件。城管隊員也擺攤,執法者的雙面人生的確讓人難以接受。但必須承認,這還在個人作為的評判范疇內。晚上乃業余時間,倘若該名城管隊員不占道、在政府部門認可的經營范圍內售賣茶杯,其行為無可厚非。倘若觀察視角再推進些,它映射出的或許還有基層城管隊員生活狀態的不盡如人意。他們也是收入并不豐裕的普通民眾,一樣也有著或大或小的生活壓力,所以才會窮盡手段去讓自己“過得更好”。 只有將擺攤的城管還原為一個“人”,還原為活得不容易的普通小攤販,我們才發現,所謂的爭議新聞,其實更像是一則關于制度沖突的寓言。即便是看似光鮮與強勢的城管隊員,下班之后可能也需要找活補貼家用。這足以佐證小攤販職業存在的合理性。但不管是否承認,當下的城管制度都是以美學秩序和整齊劃一作為治理目標。由是觀之,或許正如《人民日報》的微評所說:武漢城管員的雙面人生,是對當下城管制度扭曲的極大反諷。我們的城市管理常常為了外觀鮮亮而忽視、漠視平民的非正式就業權利。 大多數的職業都有其存在的社會基礎,包括小攤販在內。必須反思的內容是,為什么城市管理機制總對此漠視,不能對弱者保持悲憫,既引發沖突又讓城管形象“污名化”?一個城管隊員擺攤行為的令人莫名驚詫,指向的不免還是城管權力的難約束與轉型艱難。城管部門作為“特殊”部門,是城市化管理中許多棘手難題的強制執法者。此種末端執法,雖然實現了短期內的城市面貌井然,也在衍生出粗放與劣質的手段。對于此,就必須要對城管限權,讓其實現從執法管理到公共服務的職能轉型,擺脫“惡名”。對擺攤城管隊員的起哄與圍觀,無疑正是對限權與職能轉型進程緩慢的反襯。 一起尋常的擺攤事件,讓一位“不尋常”的城管隊員陷身輿論漩渦,但它本質上暴露出的,還是城管群體與民眾之間難以調和的關系。如何讓城管權力變得謙卑,在城管執法與公眾認同間實現協調?飛速的城鎮化與各地不斷擴張的城管權力之下,類似的問題仍然沒有確切的答案。恰緣于此,或許正如某些網友所表示的,我們只能但愿這位也在夜間擺攤的城管隊員,于親身感知與體驗之后,能在日常對小攤販的執法中有更多文明與溫情。城管的擺攤行為需要被讀懂,也不妨成為累進式的自我形象革新。(特約評論員王 聃) |
關鍵詞:城管,擺攤,武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