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軟管緣何賣到3.8萬元
一米軟管緣何賣到3.8萬元 ———創新驅動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看景縣橡塑產業 編者按省委八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強省必須強縣,明確把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城建設作為四大攻堅戰之一來部署。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強化創新思維和科技手段,摒棄粗放發展模式,把發展方式真正轉到創新驅動的軌道上來,向創新要先進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本報今日起推出“創新驅動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系列報道,強化典型引領,集中展現我省通過創新驅動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 “僅11.8米長,售價高達近45萬元!合1米3.8萬元。”近日,景縣河北宇通特種膠管有限公司剛剛下線的最新專利產品———海洋輸油漂浮軟管,看來并不像其外表那樣普通。 同樣一米長,普通的高壓膠管只能賣幾百、幾千元,而這種柔性復合膠管卻可以賣到數萬元。“我們從2008年就開始研制這款產品,已投入研發費用幾百萬元,”董事長趙成春說,“利潤提高了5倍,柔性復合膠管成為支撐企業發展的支柱產品!” 景縣是全國最大的橡塑管生產基地,全國十大膠管生產企業中,6家在景縣。全縣年產2億多標米的各類膠管,其中高壓膠管1.1億標米,占全國總產量的40%。近年來,該縣通過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2012年,橡塑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上繳稅金2億元。景縣橡塑產業正在經歷從“拼成本”到“拼技術”的轉變。 開辟海洋用管市場,向行業尖端跨越 經過錦州項目的實踐檢驗,景縣河北恒安泰油管有限公司終于拿到了進軍海洋用管市場的“入場券”。 日前,他們與中海油簽訂了2000萬元的海洋柔性復合管訂單。“這款適應水深300-500米的淺海輸油管的成功研發,意味著我們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近日,景縣河北恒安泰油管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慶義感慨地說,走到這一步實在不易。“各項檢測數據證明,它完全符合國外同類產品的技術標準,而價格只是國外同類產品的十分之一。” 景縣橡塑制品產業萌芽于上世紀70年代,隨社隊企業、村辦企業應運而生。起初只是簡單的膠管翻新和生產密封件、實心帶等。進入2000年以后,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景縣橡塑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期,企業數量一度達到2000家以上。 “盡管當時橡塑管企業遍地開花,但是大部分企業生產規模小,質量參差不齊。而且由于同質化嚴重,企業之間各自為陣,大打價格戰。”景縣工業促進局局長韓仲儒介紹,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全國很多用戶一提到景縣膠管就搖頭,景縣幾乎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很多企業因此訂單減少、利潤壓薄。 為了跳出低端競爭的泥潭,一些龍頭企業開始將目光向高端新領域轉移。一個偶然機會,孟慶義聽說,海洋柔性復合管早已應用于巴西、地中海地區等,但由于價格昂貴,國內海上石油生產依然采用傳統鋼管。“海洋柔性復合管具有抵抗大變形、抗腐蝕、安裝方便、可回收等傳統鋼管不具備的優點。”孟慶義認為,隨著中國油氣資源開發從陸地轉向海洋、從淺海轉向深海,其對石油開采裝備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所以未來海洋柔性復合管必將有一個巨大的市場。 2007年,恒安泰公司走上實現海洋柔性復合管國產化的造“管”之路。然而這雖是一片利益豐厚的藍海,同時也存在著技術開發的空白。一直以來,海洋柔性復合管研究設計、生產、安裝都由國外幾家大公司壟斷,“技術研發是我們必須要闖過的難關。”孟慶義說。 單靠恒安泰公司自己的研發力量顯然無法實現。孟慶義主動與北京化工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西安石油管材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機構聯合攻關,歷時5年投入4000萬元,先后完成了“錦州9-3W項目海底柔性管”與“錦州25-1南項目改進柔性管(膨脹彎)”的研發、設計、生產,并通過國家石油裝備權威檢測機構的檢測,成功打入新的市場。 借助新技術的突破,從產業低端向高端躍升,在景縣并非恒安泰公司一家。河北歐亞管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海上平臺采油立管、河北宇通特種膠管有限公司研發的海洋輸油漂浮軟管等64項產品獲得國家專利,16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產品服務范圍擴展到石油、汽車、重型機械、冶金和建筑等新領域,景縣橡塑產業含金量大增。 “我們的目標是要逐步實現兩個替代,一是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替代進口產品,二是研發新型材料向替代金屬方面發展。”韓仲儒表示。 恒安泰已經瞄向下一個目標:啃下水深1500-2000米的深海輸油管研發“硬骨頭”,進一步突破國外技術壟斷。 激發創新內生動力,高壓膠管占據全國市場四成 支撐景縣財政收入近三成的橡塑產業,需要的不僅是盛開幾朵鮮花,還要根深樹壯、枝繁葉茂。“實現產業升級版,成為近年來我們花大力氣解決的難題。”韓仲儒說。 因為生產橋涵波紋管新產品,成功延伸產業鏈條的衡水光輝橡塑有限公司已經嘗到甜頭。“1至5月銷售額增加15%。”公司負責人說,2012年下決心進行產品升級和開發,如今才能頂住傳統市場需求下滑的危機,找到新的增長點。“預計今年銷售收入1.9億元,同比增長35%。” 然而,最初真正未雨綢繆、主動創新的企業并不多。“當時企業雖然吃不好,但也基本吃得飽。大部分企業寧愿安于現狀,也不愿意去增加投入搞轉型升級。”韓仲儒說,當時急得就想,有什么辦法把企業創新的動力激發出來呢?“2007年,縣委、縣政府決定財政每年拿出500萬到1000萬元,設立企業技改補貼專項資金,鼓勵企業更新裝備、進行技改。同時,對達不到技術要求、不按標準生產的企業進行公示。” 有企業打響了第一槍。2007年,宇通公司率先投入3000萬元引進全自動生產線,并第一個利用有芯法生產高壓膠管。“傳統的無芯法是將壓縮空氣或低壓水充入軟管內代替膠芯,內膠層需要先半硫化,然后經冷凍硬化后再進行編織。”董事長趙成春說,有芯法可省去硫化工序,大大簡化生產工藝過程,使成品率提高、產品使用壽命增長。“由于產品質量提高、成本下降,我們很快就成為某大型企業集團的定點廠家。” 榜樣的作用與激勵政策共同引導企業邁出自主創新的腳步。僅2008年一年,就有26家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工藝更新。沒有技術,就尋訪高校院所找技術;沒有人才,則不惜重金請人才。歐亞管業從沈陽第四橡膠廠高薪請來技術專家韓萬國,短短幾年就先后研發了阻燃耐火膠管、礦用充填復合膠管、高壓鋼絲編織膠管等10余種新產品、新工藝,每年為公司增加收益數百萬元。 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一旦企業的內生創新動力被釋放,經濟活力便蓬勃四溢。目前,全縣80%以上的企業購置了國內先進的密煉設備,60%以上的企業采用了冷喂料工藝,70%以上的企業采用了硬芯編織工藝,橡塑產業整體質量明顯提升。(記者王敬照 通訊員孟凡玉 曹立軍) |
關鍵詞:創新驅動,縣域經濟,橡塑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