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秦市西港搬遷]向海起錨 港城未來可期
6月4日上午9時50分許,“帆順999”號貨輪載著最后的庫存煤炭啟航離港,有著115年煤運歷史的秦皇島港老港區結束了歷史使命,邁出搬遷改造的堅實步伐,它將成為秦皇島港蛻變升級的開始,更為秦皇島這座濱海城市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揮別老港,向海起錨,港城未來可期。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港區市民吳先生還記得去年暑假去大連星海廣場的震撼,“一個廢棄鹽場改造的亞洲最大城市廣場,背倚都市,面臨海洋,展現了一個沿海城市開放、開闊的胸襟,咱西港改造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個這樣的標志性廣場?” 在秦皇島由西向東的沙灘上,那座百年老港躺在海港區內占據了主城區絕大部分的海岸線,也讓這座濱海城市的“海生活”黯然失色。 作為秦皇島的主城區,海港區除了東、西兩個海水浴場,大片的沿海地段被封閉獨立的港口所占據,好多沿海居民“臨海不見海”。 濱海城小區到海邊的直線距離僅有百余米,宋女士站在位于10樓自家陽臺上,海面的波光近在眼前,然而,想去海邊她卻得驅車前往離家較遠的東、西浴場。 不僅無法隨時親近大海,這種割據也讓海邊的居民無法享受到更為豐富完整的沿海城市生活,秦皇島也由此缺失了大連、青島等鄰省其他沿海經濟發達城市所擁有的以沿海商業中心為主體向周邊區域輻射的濱海旅游、商業、市民生活相融合的沿海城市特色。 “開放的秦皇島期待‘海生活’”,在秦皇島居住了40年的劉先生道出了越來越多港城市民的心愿。“無論春夏秋冬,秦皇島人都可以沿著繁華的沿海商業街逛街、賞海、購物,這才是一座開放的都市所應有的,秦皇島不能缺失‘海生活’。”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河北省委常委、秦皇島市委書記田向利向全市孩子們提出美好祝愿,“心向大海,夢想成真”,一語道出了秦皇島人對海的感情和城市以海為血脈的發展根基,這是對秦皇島這座以海為發展血脈、以港為骨骼的城市的祝福,也是這個城市的新一屆領導人和城市設計者對城市發展的美好愿景。 “港口是地方文化的起源地,老港區不應全部拆除,最好保留一部分,改造成港口遺址公園。”燕山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赫連志巍對西港區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暢想:“如果伴隨著遺址公園建設,再開發成海洋影視基地就更好了,將來海洋題材的電影肯定會不少,而國內這方面還是空白。” 老港搬遷,“愈合”城市 生活在秦皇島市的人們經常感到,這是一座被縱橫交叉的鐵路線分割的城市。港口集疏鐵路穿城而過,整個主城區內大小街道幾乎都與鐵路存在交叉。難以計數的鐵路平交口,不但影響市區交通,更嚴重影響著秦皇島市區建設,穿城而過的鐵路更將城市割裂開來,形成了“港是港、城是城”的城市發展格局。 因港而生的秦皇島,最初城市的發展基本上圍繞著港口向北部輻射,一條通往港口的城中鐵路將城市從中間割裂開來,“道南”、“道北”由此得名。 在上世紀初到五六十年代,離港最近的“道南”一直是秦市城市的繁華區,如今還是許多世代在港口工作的老秦皇島人的聚居地。然而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和港口的不斷發展,道南的繁華不在,那條承載著港城人血脈的老鐵路也漸漸成了城市交通的硬傷。“去年的一場大雨,這條鐵路沿線道南道北通行的6個地道橋全部積水過深而中斷交通,城市南部的居民因此被困在‘道南’4個多小時,一時間城市被一分為二,港城割裂的格局引起市民的質疑和困惑。”港城市民劉先生期望這種格局能夠早日打破。 西港搬遷改造工程實施后,被切斷的城區,有望逐漸“愈合”,秦皇島市城市建設的瓶頸得以消除,城市布局將更合理。 記者還了解到,位于西港區與東港區之間的秦皇島市屬港口———新開河港也常年從事煤炭運輸業務,對周邊環境等造成了一定影響,此番西港搬遷,新開河港也被列入關停之列。“港口搬遷會真正將港、城與我們身邊的這片海融合到一起,這將是一個劃時代的城市變遷。”海港區區委書記馮國林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臨港產業,蓄勢待發 西港搬遷,讓港城對臨港產業布局有了新的暢想。 指著一張“西港搬遷改造方案示意圖”,秦皇島市發改委主任李玉堂說,“西港搬遷后,東港區北部的一塊腹地將建設臨港物流園區和臨港工業區。” 李玉堂個人認為,“東港區處于海港區和山海關區的交界地帶,空間大、人口密度小,西港搬遷后,東港區的鐵路網也會得到進一步完善,將進一步彰顯東港區發展臨港物流業的優勢。” 目前“建設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暢通、運轉高效的臨港物流園區,逐步成為京津冀主要海陸交通樞紐及物流聚集區”已被寫入了改造方案。 面對一些人“腹地狹窄,經貿依托不足,有可能制約現代物流發展”的擔憂,燕山大學MBA教育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王玖河認為承秦高速的通車打開了內蒙古東部及遼寧東部的連接,拓寬了秦港的物流腹地。 此外,據李玉堂透露,秦皇島正在積極爭取建設秦承間的鐵路,“主要運送散裝箱貨物的秦承鐵路一旦建成,將會在秦皇島港與腹地間的經濟互動中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發展以臨港物流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秦市對特色鮮明的第二產業也有了初步謀劃。 據李玉堂介紹,秦皇島在臨港產業發展上將會區別于曹妃甸區和渤海新區,立足本地的生態優勢,依托山海關造船廠重點發展船舶制造,依托中信戴卡輪轂制造公司發展汽車零部件制造。“未來,擁有較長產業鏈條的船舶制造業和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完全可以成為秦皇島臨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業內人士認為,如海產品加工、番茄醬加工等農業深加工項目也將為秦皇島港提供源源不斷的貨源。秦皇島至韓國、日本較為便捷的航線將會有效促進昌黎、撫寧等地的農業產業化提升。 省委常委、秦皇島市委書記田向利也將目光瞄向了臨港產業,要“大力培育壯大臨港產業,重點發展臨港先進裝備制造業和開放型經濟,加快產業配套和技術引進,著力培育一批產業集群、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努力建成中國北方重要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糧油食品基地。”“借助這次西港搬遷的機會,海港區將重點打造臨港物流園區和北部工業區,將臨港物流園區36平方公里整體打包開發。”秦皇島市海港區區委書記馮國林告訴記者,近日,河北港口集團與海港區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合力推動港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進重點產業聚集和優化升級,加快推動港園、港區深度融合、聯動發展。 港口轉型,港城交融 隨著最后一艘運煤船“帆順999”號的緩緩駛離,秦皇島港三公司的7、8、9號碼頭正式退出了全港運輸序列。河北港口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計劃,西港區的煤碼頭將于今年年底全部拆除,在2020年前,西港區雜貨和集裝箱碼頭也將按照“集約節約利用海岸資源、生產性能力等量置換”的原則搬離。“走沿海強市的升級路線,讓港口‘在輻射和帶動內陸腹地發展上有所作為’,必須把港口的作用放大開來。”秦市發改委的一名工作人員說。 但作為沿海開放城市,港口作為秦皇島市最重要的核心戰略資源,長期以來,秦皇島港受秦皇島港運輸結構不夠優化、布局不盡合理等問題影響,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弱,嚴重制約了港城的互動發展。 秦港集團一位負責人曾直言不諱,“秦港的光環多是靠煤炭掙得的,對地方經濟拉動巨大的———集裝箱運輸、雜貨運輸等一直是秦皇島港亟待發展的弱勢業務,去年秦港共計完成集裝箱34.4萬標箱,不足設計能力的一半”。 原秦市發改委主任徐憲民曾經指出,港口雜貨集裝箱通過能力小、港口外貿依存度低,已經成為制約秦皇島港口發展的重要因素。 河北港口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邢錄珍說:“西港區煤炭運輸業務關停后,秦皇島將在西起秦皇島港煤五期、東至沙河口1.7公里海岸線,集中建設以雜貨、集裝箱為主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港區,承接西港區運輸業務轉移。” 邢錄珍認為,關停西港區的運輸業務是公司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同時,西港搬遷將助推秦皇島港向立足能源服務,集雜貨、油品、集裝箱等綜合運輸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國際貿易港口轉變。幾年之后,東港區將成為一個以雜貨、集裝箱為主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港區,實現裝備的一流化、操作技術的智能化。 港口加快轉型也是秦皇島市所期待的。據測算,修建一個集裝箱運輸泊位,收益的8%左右屬于碼頭和船公司,而地區的經濟收益高達92%左右。按照一只標準集裝箱重箱給港口所在地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大約6000元的國際標準計算,秦皇島港75萬標準箱的集裝箱通過能力將會給秦皇島市帶來45億元的直接經濟收益。 據秦皇島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隨著港口轉型升級助推雜貨、集裝箱業務實現幾何倍數的增長,秦皇島港雜貨、集裝箱碼頭的進一步拓展空間將鎖定在沙河以東的大部分區域。“少了煤塵的污染,我們的秦皇島會更美麗。”72歲的董秀仙老人說出了港城人共同的渴望。“設備陳舊的老煤碼頭關了,新港的建設我們將以‘打造和諧生態新港灣’為己任,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型、花園式港口”,邢錄珍的表示也打消了市民的憂慮。 一個嶄新的秦皇島將重新塑造它的開放、時尚、浪漫、包容、富有強勁生命力的城市新性格。未來,那里,港與城相依相偎,和諧共生;那里,人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記者李淑麗) |
關鍵詞:秦皇島港,搬遷,老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