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縣”謀建大縣城 河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思考
縣城普遍偏小,能級低,聚集和吸納人口、產業的能力不足;城鎮化率只有46.8%,遠低于70%的全國平均水平。 面對不足與差距,省委八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河北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有利契機,把縣城建設作為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來抓,實施“小縣大縣城”戰略。 與此同時,從今年開始,我省實施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用三年左右時間,分期分批全面改善全省農村生活環境,使農民也逐步享受現代文明生活,打造升級版的現代農村。 把城鎮建設作為重要投資方向,使城鎮化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我省正在奏響城鎮建設的最強音。 科學規劃是關鍵,力防“千城一面”、“遍地開花” 規劃是“牛鼻子”,是建設的“龍頭”。我省的城鎮化道路如何走?記者采訪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科學的規劃必不可少。 “我省縣城多,但城區規模普遍偏小,輻射帶動功能不強。全省現有縣城城區平均人口規模10.9萬人,20萬人口以上的縣城只有12個,占大多數的是5萬-20萬人口的縣城,還有10個5萬人以下的縣城。”省住建廳城鎮化和行業改革發展處處長孫燕北介紹,由于我省縣城地域分布廣,發展不平衡,搞縣域城鎮化建設必須規劃先行,不能一刀切。 近日,省住建廳組織人員赴河間、肅寧、曲周等地就縣城建設問題進行了專門調研,發現縣城風貌特色不突出,“千城一面”現象比較普遍,縣城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間缺乏有效銜接。 規劃管方向、管長遠、管全局。孫燕北認為,應把科學規劃、分類指導作為推進我省縣城建設的基本策略。根據經濟基礎、區位條件和發展潛力,以環首都、沿海和環省會地區為重點,以培育中等城市為突破口,以建設高標準小城市為基礎,構建起重點突出、梯次推進的縣城建設格局。 打開城門搞“市域規劃”,是記者在藁城市聽到的新名詞。 從前年開始,藁城市開始編制市域村鎮空間布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建立科學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規劃、農村空間布局規劃。目前已完成全市所有鄉鎮總體規劃編制及專家論證評審,完成了全市所有村莊規劃編制,實現了全市城鄉規劃“一盤棋”,做到相互間功能互補,縣城與建制鎮協調發展。 按照省委八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當各縣(市)按照“小縣大縣城”的發展戰略謀劃未來藍圖的時候,農村也將通過改造提升展現新的面貌,讓農民一樣享受到舒適的田園風光。 據省委農工部副部長趙金平介紹,今年開始,我省將開展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目標,大力實施“環境整治、民居改造、設施配套、服務提升、生態建設”五大工程,加快打造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田園風光、舒適宜居的現代農村。把縣域城鄉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通過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發展一批產業特色明顯、綜合實力較強的中心鎮,建設一批符合全面小康要求的新民居示范村和社會主義新農村。 通過縣城與小城鎮統籌規劃、同步建設及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河北一個以城帶鄉、城鄉互動,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呼之欲出。 突破資金瓶頸,解決縣城基礎設施老、舊、差難題 我省縣城基礎設施普遍存在路網結構不合理、污水處理管網不配套、公共交通發展滯后等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全省還有45個縣(市)采用直供水方式,大部分縣城以分散小鍋爐供熱為主,中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不到6平方米的基本標準。重地上輕地下問題比較突出,排水系統滯后,雨水污水合流比較普遍。文化體育、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與群眾需要差距較大。容貌環境“臟亂差”現象依然存在,沿街市場、馬路攤點的問題比較突出,許多縣城就像農村的大集市。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城鎮基礎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遲滯了我省城鎮化發展的進程。 “從今年開始,我省將健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準,完善配套設施專項規劃。加快路、水、電、熱、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適應人口和產業集聚需求、完備高效的設施體系。”據省住建廳副總規劃師邢天河介紹,今年,我省將實施縣城自來水“掃盲”行動,完善縣城公共供水系統,建立飲用水水質檢測機制。實施舊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實施城建便民工程,建設一批游園、綠地、健身、報亭、公廁等方便百姓生活的設施,并加快公共交通發展。 當“城市建設,基礎先行”這一理念漸成共識的時候,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我省縣級財政收入普遍較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錢從哪里來? 肥鄉縣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組建了邯鄲市東部10縣第一家國有資產運營公司,通過財政資金撬動、激活社會資金等多種途徑融資,同時,全面放開城市開發市場,允許各類經濟組織和個人參與投資經營城市基礎設施,近年來先后投資110億元,建成了圖書館、體育場、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基礎設施。 曲周縣改變以往在城鎮建設投資上采取政府完全負責,財政單一出資的舊有模式,通過采用BOT模式、成立城投公司、出讓市政設施掛名權、引進財團注資建設等方式,構建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靈活化和投資渠道多樣化的資金運作體系。5年來,完成城建投資16億元,實施重點城建項目390項。 專家指出,除公共用品屬性和非贏利性的城市基礎設施外,政府不再直接投資、經營和管理贏利性的城市基礎設施,使政府由城市基礎設施的壟斷經營者成為競爭性經營的組織者和監督者,不失為破解資金瓶頸一條好的路徑。 加快產城融合,造就吸納聚集產業和人口的高地 “一個城市沒有足夠數量人的居住和流動,就沒有生機和活力。”長期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省農科院院長王慧軍認為,農民脫離土地逐漸向城鎮轉移,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從農民到市民的華麗轉身并非易事。 李林是武邑縣韓莊鎮的農民,在外地打工已有10多年,去年他用多年的積蓄在縣城買了房,想在縣城穩定下來,但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卻成了問題。“縣里的企業還是少,不好就業。” “創造穩定的就業機會,是留住人口、推動城鎮化的核心。”王慧軍提出,解決這一難題首先要加快產城融合步伐。 而我省的現狀是,縣域產業聚集度不高、層次較低、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園區與縣城建設缺乏統籌規劃。“今年,我省將抓緊啟動研究推進產城互動的相關政策,大力度組織實施產城融合。”邢天河介紹,同時,各縣(市)將依托優勢特色產業,在空間布局、資源利用、配套設施等方面加大協調力度,將產業園區建成新型城區,引導產業向園區聚集、園區向縣城集中,使城鎮真正成為農民聚集轉移的目的地。 依托產業興建城市,一些縣(市)開始探索實現產城融合的路徑。 “尚村鎮是傳統的毛皮產業專業鎮,在縣城北5公里處,近幾年,縣委縣政府依托尚村原有鄉鎮產業基礎,向南集中力量打造省級工業和物流產業聚集區、裘皮服裝孵化園等重點項目,而縣城則向北擴張。”肅寧縣工業園區副主任趙建龍介紹,如今,肅寧縣城和工業產業聚集區基本連成了一片,實現了產業聚集區與中心城區資源共享、設施配套、功能互補、融合發展,同時,也吸納了周圍鄉鎮近3萬農民入駐園區。 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向縣城聚集,更需要改革創新的勇氣。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今年我省將簡化縣城落戶手續,對新落戶居民給予同城化待遇,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其子女義務教育、社會救助、優撫等權益。鼓勵新落戶居民自主創業,實行零注冊政策,按規定辦理創業稅費減免和小額貸款。優先為進城農民工安排市場需求的免費崗位技能培訓,搞好就業指導和服務。 讓河北農民走進城鎮的門檻越來越低,城鎮聚集和吸納人口的能力才能越變越強。 |
關鍵詞:縣域經濟,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