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現代端午
于時下談起端午,我們的心情注定是五味雜陳的。一方面,作為特定的民俗符號,它總是在這樣的季節被提及,提醒著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等必不可少的活動,促使人們追憶那一個篤定追逐信仰的投江故事;但另一方面,不僅民俗的端午正在庸俗化為假期安排,整個社會也在漸忘許多關于它的有厚度的東西。已經不必去拿小學里還有多少孩子知道屈原作為佐證,只要看看我們身邊人的尋常表現就會知道。自覺地去過一個有著特定意義的端午,已經越來越艱難。 傳統且讓能讓人樸素跟隨的端午,漸行漸遠,我們即便有再多的不舍,這也會是一個無法遏制的趨勢。誠如一些觀察者早所指出的,盡管端午節起始于屈原投江的傳說,但從具體的呈現方式而言,它更像是農業社會里的特定產物。艾草、粽子,都有著專屬于農耕場域的氣息。至于賽龍舟,它更是只能在農人聚集的江河之地進行。城市是流動的社會,它既無足夠的龍舟游弋之地,更無多少樂享于劃舟樂趣的“農人”。在一個城鎮化加速的年代里,端午節的衰落并不意外。 城鎮化在擠壓著端午節的現實生存空間,而消費社會則在無聲地抹掉端午節的肅穆價值。如果說現代經濟帶來了社會的繁榮,那么與此俱來的是消費主義的浪潮在席卷一切。消費主義之下,各種節日的意義也在被同步消解。那些容易成為消費賣點的節日,譬如圣誕節與情人節,往往就異化為了商家與過節者的購物狂歡,而諸如端午、清明這樣的民俗節日,難以大肆炒作與被商家捆綁銷售,自然就成為可被冷落者。或者說,它被消費社會更多地異化為了面目可疑的消費新理念。當民俗被更多地宣傳為購買噱頭,自然會蠶食掉社會對它不多的精神皈依。 較之正在消失的端午節,不想去說它需要一場深層的拯救,但如何在古老的節日寓意里加入健康的現代氣息,的確已是一件需要做起來的事情。較之這,需要文化主管部門、學校乃至個體的自覺努力。但最重要的,還在于教育方面的日常發力。如何在課本中去自然加入民俗文化的內容,不讓文化之根在歲月的推進中丟失;而在常態的教育方式中,又該如何去倡導一種對歷史記憶的溫習,它們都可以做起來,并兌現為具體與可接受的方式。這樣的說辭也許仍然顯得空泛,但不妨意識到這一點,并起而行之。 今天,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端午節?也許你把端午節當成放松性的小長假,也許你在為單位端午福利的缺失而不平,也許你還有太多與端午節的咫尺天涯,但無論如何,你都不妨在儀式性地吃過粽子之外,再去做一些與這個節日有關的東西。當艾草陳于你的房間,當你在微博上不經意地自陳心跡,這事實上已是拒絕遺忘——在一個執意現代化的年代,我們仍然有理由記住一些與民族血脈真正有關的東西。(王聃) |
關鍵詞:端午節,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