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直都在的端午習俗盤點
那些一直都在的端午習俗 吃粽子不只是中國人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是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說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為防止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而后,據《初學記》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后來的粽子。 直到今天,每年5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端午食粽的風俗還傳到了朝鮮、日本、緬甸、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各國包粽子的材料種類豐富,外形也不盡相同。越南人吃的粽子是用芭蕉葉包裹的,有圓形和方形兩種。他們認為,圓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節吃粽子可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日本人則是用磨碎的米粉,包成錘形粽子。朝鮮的粽子被稱為“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葉煮后搗碎,摻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車輪形狀,吃時味道可口。 懸艾蒿菖蒲避邪驅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環、佩飾等,婦人爭相佩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艾,又名家艾、艾蒿,菖蒲則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們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其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以及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等功效。中醫學上以艾入藥,還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殺菌防病,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雄黃酒祛毒防病 傳說屈原投江之后,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 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對于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佩香包抵防惡氣 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于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醫藥不發達,人們就把具有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制香包分送親友,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心。(人民日報) |
關鍵詞:端午,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