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都有可能做太空人
趙洋是中國科技館的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史博士,專業方向是航天史,他眼中的“神十”看點包括:繞飛將會對姿態控制有很高的要求;宇航員逗留時間最長,達到15天;是未來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的前奏;太空科普課。 科學松鼠會和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覺得這個科普課程將是未來太空課的先驅,未來地球上的孩子將可以學習到月球和火星上的知識,而在月球和火星上出生的人類,將通過遠程模擬地球來了解地球。“在太空中,人可以以另外一個角度來審視人,接觸地外生命也是一樣,其他的智慧生命有可能對時間、空間以及生命的理解完全不同,通過和他們的接觸,我們將有可能重新審視生命的含義。” 果殼網的主筆Steed表示,上太空對他也有著致命吸引力。他攻讀宇宙學,長期關注天文、航空等領域的“硬科普”,“我想到太空中去看沒有大氣阻隔的星空!”他的語調升高了一個八度。 對于寫出宇宙黑暗森林理論和科幻暢銷書《三體》的作家劉慈欣來說,上太空意味著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他切切實實把這件事當作他生活中的重要目標之一,而且認為,在有生之年,很有可能實現。 劉慈欣認為,在未來100年,人類的足跡可能會踏上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火星和月球都會有很多人類居住,重工業會遷移到地球的同步軌道上,許多人會在太空中工作,而太空旅行將變得像坐飛機一樣簡單。“太空肯定會在人類生存空間中占相當大的位置,太空將不再是神秘的、與我們毫無關系的一個地方,將會與我們的經濟生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劉慈欣說。 |
關鍵詞: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