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童謠的藝術美
□韓麗梅 帶著天籟般的幽默,童謠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它的自然、活潑和輕松,給孩子們帶來樂趣,使他們得到最早的精神陶冶和知識啟蒙。童謠也被稱為兒歌,是孩子們自娛自唱的歌謠,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和教育性。從文學的角度講,童謠講求韻律和諧,是深受低幼兒童歡迎的體裁。童謠的產生是在一種極其自然的狀態下自發產生的孺子之歌。童謠在民間文學的土壤中醞釀,不斷萌發,并逐漸成長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學樣式。 不同的地域由于生活習俗存在著較大差異,童謠也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河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擁有燦爛的文化。受燕趙文化古樸民風的熏染,河北童謠體現了淳樸、清新、剛健、詼諧、優美的藝術風格。河北童謠飽含童真童趣,充滿了歡樂游戲的精神風格,真實自然地刻畫了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純真而淺顯,美妙而稚趣,堪稱“天籟之聲”。 童謠是民歌的一種,自然具有民間的特征,因此所表現的生活面甚寬,除了兒童生活外,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喪嫁娶、四季農事等均在表現之列,因此具有一種純樸的美感。如“月奶奶,明光光,開開后門洗衣裳。洗的白,漿的白,尋個女婿不成材,又喝酒又打牌,好好日子過不來。”童謠反映民間生活和鄉村價值觀,此童謠就是教育人們要好好地對待生活,不可懶惰,不可沉溺于喝酒和打牌,否則就沒有好日子過。這樣的生活訓誡不僅在過去,現在也依然有其教育意義。如“拉大鋸,扯大鋸,姥姥門前唱大戲,接閨女,叫女婿,小外甥也跟去,一碗糕吃不飽,兩碗糕撐不到嘮。”此童謠流傳甚廣,描繪出河北當地農村趕集唱大戲的熱鬧景象,引發讀者吟誦興趣。 童謠的創作者很難確定,有學者認定童謠是作者個人所做,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變異,以致后人不知出處,視為無個人作者的民間歌謠。也有人認定童謠是在民間你一句我一句自發形成,而一面傳唱一面改動,所以很難找到一個最初的創作者。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童謠在兒童中流傳,自然較多地與兒童生活、兒童接受的興趣能力有關,打上兒童思想情感的烙印。如流傳較廣的童謠《小小子兒》:“小小子兒,做門墩兒,哭著喊著要媳婦兒。要媳婦兒干嗎?點燈,說話兒;吹燈,拔蠟。”這首童謠充滿趣味性,僅六句,道出了小孩子對婚姻的理解和認識,符合低幼兒童的接受能力和思想情感,也勾畫了一幅祥和溫馨的生活場景圖。“小黃狗,真不離兒,又看雞鴨又看門兒,鉆墻根兒,竄草堆兒,幫著小貓捉耗子兒,管正事,管閑事,它是我家小寶貝兒。”全詩輕松的兒話音產生趣味,兒歌中塑造的“小黃狗”形象天真可愛、憨態可掬、樂于助人,帶領小讀者進入一個童話的境界。 兒歌的音樂性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它誕生于人們的口頭哼唱,口耳相傳的特點使其形成了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自然流暢、朗朗上口的天然音樂之美的特性。周作人說:“凡兒生半載,聽覺發達,能辨別聲音,甚感愉快。兒初學語,不成字句,而自有節調,及能言時,恒復述歌詞,自能成誦,易于常言。蓋兒童學語,先音節而后詞意,此兒歌所由發生,其在幼稚教育上所以重要,亦正在此。”當孩子還在母親的懷抱里的時候,自然不懂語言的內涵,更不會自主的思維,但是他的聽覺和感覺已經形成,并通過母親的哼唱,感知柔和的音調、輕快的節奏,從而帶來精神的愉悅。如傳統童謠《撲螞螂》:“螞螂螞螂高,有人招,螞螂螞螂矮,沒人逮。螞螂螞螂賣菜瓜,掃帚底下是你家。螞螂螞螂過河來,東邊打鼓西邊篩鑼來。大篩小篩篩篩你婆婆腦袋。”這首童謠可以用于兒童游戲時使用,明白如話,無明顯的教育意義,追求的是單純的音韻美和節奏感。前兩句以“高”、“招”為一韻,中間兩句以“矮”、“逮”為一韻,“來”、“袋”為一韻,音樂流暢,明快又不失單調,簡潔工整又錯落有致,這樣的節奏給人一種回環利落、音韻諧婉的美感。再如河北童謠《爺爺,我給你送饅頭》:“從西頭,到東頭,這邊來了個小老頭。穿著靴頭,帶著帽頭,腰里掖著個小斧頭。上山頭,砍木頭,砍了這頭砍那頭。跟上山來個小丫頭,拿著一籃小饅頭。摔了一個小跟頭,碰了丫頭的花花頭。小丫頭,不啼哭,理理頭,拾饅頭,找到砍木頭的小老頭,小丫頭,叫老頭:‘爺爺爺爺我給你送饅頭。’”這首傳統的兒歌中出現了十四個“頭”字組成的詞語,在構成押韻的同時,也體現了較強的節奏感。一字韻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用詩句句末字“兒化”,使詩句落音相近,形成一種特殊的押韻效果。 孩子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魯迅說過,孩子那驚人的想象力往往為成人所不及,因為他們更好奇,更渴望了解這個未知的世界,渴望從多種途徑滿足自己的好問、好想象的愿望。河北童謠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給幼兒帶來無盡的歡樂,滋養著世世代代的兒童,引領他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探究。 |
關鍵詞:童謠,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