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遺體捐獻登記越來越多 最小志愿者只有3歲半
遺體(器官)捐獻缺口大,不只是觀念制約 據了解,遺體捐獻主要用于科學研究、臨床解剖等。尸體解剖是醫學的基礎學科,可以使學生更加直接地了解人體生理結構,對教學非常重要。但目前用于科研和臨床解剖的尸源仍然很緊張。“每年我們需要遺體8到10具,目前僅能供應2、3具。”河北工程大學醫學解剖室的張純清說。據了解,這個缺口在河北醫科大學等學校更大。 調查顯示,全省每年排隊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約有上千人,但我省器官捐獻志愿者很少,能夠滿足采集條件的更少。令人振奮的是,今年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從之前的19個試點省份擴展到全國,我省規范的器官捐獻登記接收工作將陸續展開,省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有望在下半年正式成立。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筆者調查發現,傳統思想束縛仍然是制約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的最大障礙。“一位80多歲的老人已經填好了遺體捐獻申請表,但孩子知道后百般阻撓,擔心有人在背后說他們不孝,迫于無奈老人最終放棄。已登記的志愿者去世后家屬反悔的情況并不少見。”石市工作站工作人員張曉琛說。他呼吁人們進一步轉變觀念,“給生命最后一次燦爛”。 另外,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遺體捐獻、器官捐獻的法律法規,一些省市出臺了地方性法規或管理條例,我省這方面還是空白。不少志愿者家屬擔心,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后能否真正用于醫療教學、病理解剖以及救助他人。對此,省紅十字會有關人士表示,我省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立法調研。 “有時會接到一些電話,比如家庭條件困難的志愿者,希望通過捐獻獲得一定補助,但是目前國家并沒有這方面的補償政策和經費,我們工作站所需經費還主要靠所在的醫學專科學校支持。”冉義臣說。據了解,隨著我省器官捐獻工作陸續展開,省紅十字會將設立“人體器官捐獻基金”,并制定公開、透明的救助制度,屆時將能夠對困難器官捐獻者家庭給予人道救助。(實習生康瑞珍 記者劉榮榮)
|
關鍵詞:遺體捐獻,志愿者,河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