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讓“中學生舌吻”選擇回避
據《海峽導報》5月28日報道,今年6月16日—11月31日,在漳州碧湖生態園擬舉辦“從卡塞爾走來———首屆漳州國際公共藝術展”,青年藝術家柳青的雕塑作品《車站》在展示過程中引起市民眾多非議,雕塑表現一對穿著校服的男女中學生當著眾多候車人的面,玩起了“舌吻”,柳青回應稱,他創作這件作品,是針對這種社會現象提出一些思考,并希望引起家長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警覺。 在我們國人的文化傳統中,既有“助人為樂”催人向善的美德,也有信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世俗陋習,人所共知的某種現象,盡管人們都知道他的危害,甚至從心里產生厭惡,但只要不發生在自己或親朋子女的身上,不是力所能及的去反對或去阻止,而是選擇回避,中學生早戀不僅是較普遍性的存在,甚至更有發展蔓延之勢,人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現這種現象,但對于街頭看到類似于雕塑中的這種行為,卻又默默祈禱自己的孩子千萬別看到,深怕自己或親朋的孩子一看到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學壞”。這尊藝術作品《車站》擺在公園里展示,引起市民眾多非議,其實他們并不是不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而是不能用解決問題的態度去面對,擔心在年幼的孩子面前無法解釋。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如今的網絡世界,中學生能夠接觸到的各種“負面”信息,遠比這尊雕塑所要表達的內容要復雜太多,無論家長還是學校都根本無法讓10多歲的孩子完全回避,既然無法回避,就必須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加以教育和引導,你可以不讓孩子看到這尊雕塑,甚至可以盡其能力讓自己的孩子回避一切可以回避的視覺,但你根本無法徹底阻擋孩子青春的騷動和開放社會對孩子無孔不入的熏染,因此,勇敢直面這些不良現象要比選擇逃避更科學,用正確的態度去審視中學生早戀并尋找解決辦法,遠比“蒙上眼睛”甚至“掩耳盜鈴”的說教更能提高“免疫力”,中學生“舌吻”的藝術雕塑擺放在任何地方不是問題,正如廈門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胡榮教授所說,是“起到誤導作用還是警覺作用,關鍵取決于觀賞者是從什么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實際上,教育中學生正確面對早戀,避免早戀,遠比給幼兒園孩子啟蒙性知識要復雜和困難許多,幼兒不諳世事,大人怎么說孩子怎么信,而中學生正值青春萌動時期,又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發生早戀行為并不是不知道其行為的對與錯,而是不能正確對待和自控能力的差異,因此如何幫助和教育使其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是關鍵,更應看到,創作者創作的這尊藝術作品,主題不僅不是宣揚中學生早戀,鼓勵中學生去效仿,而是以此告訴公眾這種早戀存在的現實,讓大家看到后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思考,以引起家長及相關部門的重視和警覺。應當說創作者的“主題思想”是鮮明的也是積極向上的,如果家長帶著某種“曖昧”或是“憎惡”眼光去欣賞,自然會由不得替孩子往“效仿”的思路上漂移,但如果做家長的態度坦然,將其作為一本“反面教材”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未必不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 其實,幾千年傳統文化對性的禁錮和過分敏感,在開放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下,已經讓我們對青少年的性觀念教育吃了“大虧”,中學生早戀或過早偷吃“禁果”,并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錯,而是我們成年人的觀念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政府、社會、學校和家長需要做的是共同為孩子營造健康、開放、寬容與保護相協調的環境氛圍,不要刻意回避或人為制造某些所謂“敏感”,讓每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同家長或學校老師坦然討論某些“敏感”話題,說到底市民對《站臺》雕塑的眾多非議,還是源于心理的禁忌沒有打破,誰能說這不是傳統“封建”文化思維的沿襲呢? |
關鍵詞:中學生舌吻,雕塑,車站,長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