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就業年”迎求職大考 應聘者心態需引導
“你們這里有帶薪年假嗎?”“你們每餐都什么標準?”“你們這里為什么沒有雙休呢?”幾個90后外地女孩子湊到開發區某外資企業的展臺前詢問情況,卻遲遲不肯投出簡歷。也許你很難想象,這一幕就發生在今年這個“最難就業年”。但事實上,這樣的應聘心態在90后大學生中比比皆是。但對于企業主而言,如果求職者過于關心這些問題,被拒絕的機會更大。 當待遇達不到要求時,一些“90后”大學生希望能折中處理。即:錢可以少拿點,但活也要少干。一位姓李的大學生自述,他希望找一份月薪2500元以上,每天上8小時白班,有雙休的工作,但一直以來未能如愿。 “年輕人誰不喜歡玩?工作時間太長,每天累得要死,哪還有心情玩?”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石家莊科技信息職業學院就業處相關負責人分析說,現在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寵得很,一般都吃不了苦,他們期望中高薪、對口、舒適的工作崗位與現實肯定會有落差,這就需要學校的正確引導,雖然我們學校在平時做了許多這方面的工作,但是從招聘會看,今后還需要繼續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 “既然是最難就業年,我們就想精挑細選,找到更優秀的人才”,一位企業主直言不諱地說,但他沒想到的是,“大學生比我更挑。一個100人的場地,30名學生到場,6人拿了禮品就走。” 攀比心理在大學生求職心態中也占比甚高。在某次招聘會上,智聯招聘校園招聘部華東區域經理沈劍瞄到了不少學生的求職簡歷,在“期望薪資”一欄醒目地寫著:“8000元/月”、“1.2萬/月”,甚至更高。“你覺得自己憑什么拿這個工資?”他忍不住問學生。“我有同學已經拿到Offer了,人家開出的薪水就這個水平。” “大學生對就業的認識普遍不足,對工作的認識多來自同輩,因而容易以個別案例來給自己設立目標,有時會導致扭曲的就業觀。”在人才市場上,專家呼吁,要實現大學生更高質量的就業,首先需要建立完善成熟的就業觀念培養體系,這需要高校、社會、家庭、企業的多方參與。“我們要想辦法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就業觀,培養他們對職業的耐心,告訴他們清晰的成長路徑。” 選擇一家好的企業猶如選擇一個好人家。一位資深HR也認為,面對來勢洶洶的“最難就業年”,好工作已成為“稀缺資源”,找工作不再是簡單的“求職”,而是一個“謀職”的過程。因此,樹立“謀職”的意識至關重要。 |
關鍵詞:最難就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