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大棒掄不出合格公民
24日晚上11點多,網友“@空游無依”發微博,稱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看到了“某某到此一游”幾個字,“我們試圖用紙巾擦掉這羞恥,但很難擦干凈,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有網友據種種信息,將涂鴉風波的當事人指向南京一個孩子。日前,孩子的父母通過媒體向社會公開道歉,并懇請公眾原諒孩子。(今日本報03 版)
喜歡在文物古跡上涂鴉“到此一游”不是現在才有,每次的發生都會引起公眾和媒體的熱議,批評也不止一次,但依然難禁。反觀此次事件,公眾沒有因這種不文明行為多次發生而陷入“審丑疲勞”,至少表明國人的道德認識和文明素養在不斷提升。 然而過猶不及,反應過度就會適得其反。對此事的熱議,值得注意的傾向是,一些公眾包括一些媒體,從一開始對不文明行為的譴責升級為一種輿論暴力。如有網友人肉“涂鴉者”并公布了其個人信息,丁某曾就讀的小學的官方網站已經被“黑”等。如此以不文明的方式來譴責不文明,很具諷刺意味。 “涂鴉”的不文明行為,理應受到輿論譴責,但并不意味著任何形式的譴責都天然具有道德優越性。以侵權方式來對一名犯了錯的孩子,哪一種行為的性質更為嚴重,不言而喻。更要看到,掄起輿論大棒的不是個體行為,而是一種普遍現象,這種集體無意識的背后顯然隱藏著更值得擔憂的問題。 用不文明行為來糾偏一種不文明行為,類同于“以暴制暴”、”以丑批丑“,只能證明兩者同樣不道德,很幼稚。文明體系內涵豐富,譬如規則意識、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和契約意識,每項都是不可分割的一環。社會的文明程度是由所有人決定的,任何一塊“短板”都會導致文明“容量”的缺失。如果我們因為他人在古跡上“涂鴉”而陷入素質論的喋喋不休中,進而便群起而攻之,追求批評快感和正義感,無疑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只能使文明越來越粗鄙。 無論是個人素質,還是社會文明,根本上說都是一種逐步養成和不斷訓練的過程,它根植于我們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以及外在的法律制度和社會現實。文明不是罵出來的,更不是道德大棒掄出來的。這名學生的父母在道歉中說,“孩子犯錯誤,主要責任在大人,是我們監護不到位,平時教育得不好。”這話說得非常中肯,也指出了我們教育普遍存在的軟肋,即過于重視孩子開拓視野等方面的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尊重規則、辨識對錯等方面的人格訓練。而在制度上,盡管我們對此類不文明行為也有相應處罰規定,但執行力差,加上法不責眾的問題,這在客觀上也縱容了不文明行為的多發。 欲速則不達。杜絕此類不文明行為,不是靠道德大棒,而是靠法律制度、教育等多方面的理性努力,尤其還有個人的自律,從自我做起,以點滴之功抵達文明。如此,“到此一游”的丑事才會減少,附加的素質之爭才能轉化到實實在在的素質涵養上來。-吳龍貴
|
關鍵詞:到此一游,埃及神廟,浮雕,涂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