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小縣一次獲批12處“國保”
在我省新晉的1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一個塞外小縣———蔚縣竟一次獲批12處,從而成為此次全國申請文保縣級單位中的最引人注意的一處。蔚縣究竟為何有這么多的文物建筑,又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這處塞外小縣又何以有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帶著疑問,記者走訪了蔚縣。 古城墻上遠眺現代都市 5月的蔚縣,早晚溫差大,一股涼風吹來,讓人不禁打個冷戰。 蔚縣城坐落在壺流河盆地中,北枕壺流河,南扼飛狐口,符合“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古訓。據清光緒《蔚州志·金石志下》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撤并了設置在州城的靈仙縣治,置蔚州,隸屬大同府。蔚州城大規模的重建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落成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如北平楊融所撰的《明創建鼓樓記》中說,蔚州城“經始于十年丁巳,而落成于巳未”。據《蔚州志》記載,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德慶侯廖允中開挖城壕,“辟土為城”為重修蔚州城的第一階段,從明洪武十年到明洪武十二年基本竣工為第二階段,延續了八年。 站在蔚縣縣城中心,環顧四方,遠處的山嶺看起來切近又高峻。夕陽西下的時候,記者一行來到蔚州保存相對完好的東城墻腳下。城墻底部處的青磚已多有殘缺,而上部保存相對完好。從厚厚的青磚綿延望去,給人一種厚重的滄桑感。 據清光緒《蔚州志》記載,重建的蔚州城墻,周長七里十三步,底寬四丈,頂寬二丈五尺,高三丈五尺,上壘雉堞,高六尺,原共有垛口一千一百多,到乾隆年初尚存七百多。城墻形制為不規則的多邊形。 穿過層次分明、具有年代滄桑感的玉皇閣,便登上2011年修過的北城墻。青磚鋪地,很是寬闊和莊嚴。站在城墻上向遠處望去,蜿蜒曲折的護城河、千株萬樹、車水馬龍、高樓大廈與湛藍色的天空構成一幅優美的畫面。歷史和現實在這里交融。 |
關鍵詞:蔚縣,城墻,塞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