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忙更名多是虛榮心作怪
5月20日,上大學網最新發布了《2008至2013年教育部批準更名的全國高校名單目錄》,該目錄顯示:2008年3月至今,全國共有257所高等院校獲得教育部批準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國高??倲档?0.35%。更改的校命中,科技、財經、工商、文理、經濟等詞頻繁出現在新校名中,成為被追捧的熱詞。(5月21日《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全國相繼有數百所大學更名,一批校名“顯赫”的大學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光看校名,民眾很容易被這些大學給唬住,但稍稍多了解下這所高校的歷史,便會知曉這所高校不過是剛剛升格的地方院校。論師資水平,與未升格之前沒多大變化;論學術影響,亦無多大變化。雖然大學的實力未曾有所變化,但更名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 高校更名所帶來的影響,一是坑了那些高考填報志愿時只看校名不看實力的學子;平時填報志愿時,除了本身就相當“牛氣”的大學外,那些校名也很“牛氣”的大學變成了很多學子填報志愿的首選。熟不知細查一下該校的檔案,所處的位置從未聽說過,師資水平和教育質量也于自身的校名不太相符。學子由于自身高考成績的局限和對校名的崇拜,也往往會最終屈服,來到這所有著“牛氣”校名卻無“牛氣”實力的大學。而日后學子在這所高校接受教育之后,對這所高校有了新的認識時卻也為時已晚。 二是為帶動地方的消費水平做出了貢獻;大學更名之后,從地方院校升格為省級院校,“勢力范圍”自然也就便大了,招生規模的擴張和生源質量的提高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也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刺激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因而高校更名首先會得到地方政府的認可,因為這種潛在的帶給地方經濟的好處是誰也拒絕不了的。 三則是為高校自身的發展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新的校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生源質量和名聲的改善,都為該校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升格之后,高校所獲取的教育經費也將大幅增加,這正是校方想要的。 總而言之,高校忙于更名是于地方政府和高校自身都大有好處,而坑的卻是學子和高等教育的質量。一批批看似“牛氣”的大學紛紛來襲,但近幾年高等教育的質量卻只見下滑不見上升,這與高校的更名不無關系。縱觀國外,即使是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的麻省理工學院也依然保持原校名,而不像國內高校這般出于虛榮心而忙著改名。高校更名之后,占據了更多的教育資源和經濟資源,所做的貢獻卻并沒有比以前大多少,并且千篇一律的大學校名和專業設置也使得高校缺乏特色和造成畢業生就業的困難。 因為虛榮心的作怪而進行更名,但更名之后除了為自身謀利之外,高校并沒有肩負起重振高等教育質量的使命和全心全意為學子負責的態度。因而在筆者看來,高校更名這種虛榮心著實要不得。 文/王瑤 |
關鍵詞:高等院校,更名,教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