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致青春”:共鳴是票房的“催化劑”
自4月26日《致青春》上映,創下16天6億票房的奇跡后,5月17日由陳可辛導演的創業傳奇電影《中國合伙人》在全國上映,截至19日,票房已超過了1億元。兩者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票房成績,在國內院線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致青春》與《合伙人》皆以青春為起點,前者是向那些未盡的夢致敬,后者則是感懷那些或許已經實現的不是夢的夢,不得不說兩者都打出了一張極好的“青春牌”。 如果按照類型劃分的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應該算是一部青春片。在目前大陸電影的創作環境中,青春片這一題材類型還沒有形成像臺灣、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比較穩定的電影類型,至今還比較匱乏。《致青春》在4月份國內外大片的夾擊下顯得尤為“清新可人”,其講述的是80后一代的校園生活,而拍攝地點也取材于現實的大學,使得該年齡段的觀眾具有強烈的代入感,更容易產生共鳴。 而《合伙人》更是中國第一部講述創業傳奇的電影,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勵志故事,以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的發展歷史為背景,講述了從1980年代到21世紀,30年間大變革背景下,三位年輕人為改變自身命運,最終實現“中國式夢想”的故事。此片牢牢抓住了那些經歷過30年變革的受眾,不論是奮斗過的成功者、失敗者還是現在擁有夢想的年輕人,都能夠通過熒屏產生心靈的交流。 兩部電影皆“以情動人”,具有強大的歷史代入感,使得觀眾緬懷起那些“逝去的青春”和“過去的夢想”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其實,一部電影的票房高低,不在于畫面有多美、劇情多離奇、演員多有名,其最重要的就是“共鳴感”。一個來源于青春中的故事、一段來源于時代的奮斗史,正因為有那么多的“共性”才能更加的打動人,有時候電影所要做的恰恰正是挖掘出每個人的“共同回憶”,讓每個角落的人都能因此落淚、歡笑才是一部電影的真諦所在。 文/余婷 |
關鍵詞:中國合伙人,致青春,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