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貧困地區可持續致富能力
□薛澤通 黨的十八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對當前的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從根本上脫貧致富,從解決溫飽到實現小康?筆者認為,走具有當地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可持續致富能力至關重要。 因地制宜,做強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居民就業、促進居民增收的重要途徑。鹽山縣這些年大力扶植具有幾十年發展歷史的管道裝備制造業,不僅使這一產業成為了當地的主導產業,而且解決了8萬多人的就業問題。實踐證明,發揮特色產業對脫貧的關鍵性作用,一是要存量上調優調特,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增量上做大做強,圍繞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配套體系上項目,通過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推進城鎮化,促進第三產業發展。要大力提升第三產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比重,發揮第三產業就業容量大的特點,增強城鎮對農村人口的吸納能力,形成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第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良性發展狀態,實現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目標。 發展多門類多層次的教育,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脫貧致富的基礎。就縣域而言,提高勞動者素質,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基礎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整合教育資源,盡快改變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一手抓職業教育培訓。根據就業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眼于增強勞動者的專業技能,開展有針對性的多門類多層次的教育培訓。 建立社會化扶貧服務體系與機制,實現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全面幫扶。一是基礎設施扶貧。加大對農村水、電、路、橋、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尤其要重點解決好貧困農民的行路難、吃水難、灌溉難等問題。二是公共產品扶貧。建立針對貧困人口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社會保障等機制。三是農業產業化扶貧。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打造一批特色農業,培育一批帶動和輻射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協會。四是村企共建扶貧。一方面,積極引導規模以上企業與貧困村結好對子,形成長效幫扶機制;一方面,積極探索村企共建共興模式。五是科技扶貧。加快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推行縣鄉農技干部包村聯戶、科技特派員、院(校)縣共建等模式,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本領。六是金融扶貧。通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支農金融產品,解決農民信貸難的問題。七是對口扶貧。加強與中央和省、市幫扶單位的聯系,落實好縣直部門對口幫扶貧困村制度,建立穩定的幫扶機制。 (作者系中共鹽山縣委書記) |
關鍵詞:貧困地區,致富,小康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