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劫持案應力避“弱者想象”
18日,武漢大學生陳某騎自行車撞倒82歲的太婆,竟引發一起劫持案。太婆因手腕骨折需住院,陳某面臨太婆家人索要千元押金及身份證,情緒激動之下竟劫持了一位女醫生……目前陳某已被刑拘。(今日本報12版) 此次事件發生之后,迅速引發社會熱議,輿情反應頗堪玩味。陳某持刀劫持人質涉嫌犯罪,這點自然無人敢挑戰;但我們也分明注意到一個事實,即很多公眾和相關言論,在承認陳某涉嫌犯罪的同時,也在為他的犯罪行為尋找著“合理依據”,試圖將他的錯誤而荒唐的行為合理化,其中潛藏的情感和邏輯還是我們已經見慣不驚的“弱者即正義”、進而為我們“想象中的弱者”百般開脫的集體潛意識,甚至不惜為此而進行選擇性失明和選擇性關切。 盡管新聞報道中所提到的“索賠金額30萬”的說法只是道聽途說,沒有經過當事人或警方的多方核實,但作為為陳某的劫持行為提供情緒失控合理性的“證據”,它被一些輕率的論者嚴重放大和過度濫用了。事后證明,索賠30萬的說法純屬無中生有。 我們毫不否認,盡管已經年滿18歲,但陳某仍然還是一個孩子,他的極端行為也證明他的心理成熟度還十分稚嫩,尤其在處理突如其來的重大事件時,極度缺乏相應的能力。 我們明確反對一種傾向,即僅僅因為天然的同情,或僅僅因為他在人多勢眾的受害者家屬面前似乎是一個“弱者”,就免除了他的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他是一個犯罪嫌疑人,他的行為不具有任何意義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這應是我們認識此次事件的底線視野。 在人們掩飾不住地同情陳某的舉動時,恰恰忘卻了最應該加以檢視和反省的那些側面:陳某舉起刀子的行為為何如此之輕率?他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壞人,但對他而言,一系列極端之舉,背后反映的除了陳某心智不成熟不健全,還有他稀薄的法律意識和生命倫理。數十年的正規教育,沒有阻擋其內心的野蠻。 犯下大錯的陳某似乎成了本案唯一的焦點,沒有人關心被撞者及其家屬的情緒,亦無人關心被劫持醫生內心所受到的沖擊,仿佛他們都是無關緊要之人。事實上,他們的情感與言說,也構成我們開展公共表達的背景與理據依托。失去了對他們的觀照,我們的言說勢必是輕浮而粗率的。 在法律上,陳某已經是一個成年人,是一個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既然涉嫌犯罪,他就應該為自己的魯莽行為承擔后果。-喻家
|
關鍵詞:大學生,劫持,女醫生,撞倒,持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