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要重視鄉土文化傳承
□張瑞靜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新型城鎮化更加重視文化傳承和城鎮文化建設。對一個城鎮來講,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就形不成自身的特色,優勢就發揮不出來,造成的結果必然是“千城一面”、“千鎮一面”。而城鎮都是由鄉村發展起來的,鄉土文化是城鎮文化的根基。所以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鄉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能因為城鎮的崛起而失去了發展的根脈。 樹立正確的鄉土文化觀。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支撐和智慧結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形成的鄉土文化,是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各個領域中智慧和才能的結晶。保護鄉土文化,不是讓它們進入博物館,也不是讓農村生活倒退到以前,而是要把這些傳統文化積淀變成我們未來文化創造的源泉。對鄉土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是積極的延承和全方位的延承。所謂積極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繼承鄉土文化傳統的東西,也要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創造新的東西;既要保護好原生態鄉土文化,又要創造新生態鄉土文化。所謂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文脈,也要有選擇地延承作為鄉土文化載體的人脈;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物質表象,也要注意延承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涵。 激活鄉土文化的“現代芯”。鄉土文化要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在不改變原有文化內涵的前提下,注入健康、現代的文化因素,這樣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接受。在這方面,相關部門應積極地引導、組織,并給予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扶持。例如,城市有市民活動的廣場,那么鄉村也可以開辟鄉村舞臺等公益設施。另外,要采取一些幫扶措施,以藝術的手段把老百姓生活中的鄉土文化基因激活。鼓勵老百姓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講自己的故事,多給鄉土文化表現的機會,多參與指導其中的創作。如吳橋雜技,不僅傳承了原有雜技的精華,又結合時代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創新了許多人們喜聞樂見的雜技節目,使這一藝術形式常演常新。 讓民間資本來滋養鄉土文化。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鄉土文化的產業化是一項重要內容。推進鄉土文化的產業化,關鍵要發揮市場的作用,建立起多元化的文化產業融資機制,吸引更多民間資本進入。近年來,文化產業日益受到民間資本的青睞。但由于文化產業培育期較長、市場營銷模式不明朗等因素,民間資本在投資時又不免顧慮重重。那么如何消解民間資本的投資顧慮,實現民間資本與鄉土文化有機結合?這就需要進一步做好政策引導,出臺更有力的激勵措施。比如,政府部門發布文化產業項目指導,針對鄉土文化產業項目尤其是重點鄉土文化產業項目,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培養農民的文化創造力。對鄉土文化的發展來講,城鎮化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特色與創新共進的歷史發展過程。城鎮化一方面使鄉土文化面臨巨大挑戰和沖擊,如果不能適應現代需求,就會有消亡的可能;另一方面,城鎮化也給鄉土文化帶來了新的、現代元素,如果能適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鄉土文化就會得到更大的發展。當然,推動鄉土文化發展,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越俎代庖。鄉土文化的發展,關鍵是要激發廣大農民的文化創造熱情,努力培養農民自身的文化創造力,使之成為鄉土文化建設的主力軍、開拓者。尤其對那些鄉土文化的傳承者,要想方設法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為鄉土文化發展增添活力。此外,要努力為鄉土文化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引進勇于創新、有特長的人才,為當地鄉土文化注入生機,從而打破原有閉塞環境,促進城鄉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總之,新型城鎮化不是把鄉土文化“化”掉,而是要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差異化協調發展,各種文化百花齊放。因此,在大力發展城鎮經濟,建設現代人文鄉村,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同時,要厘清城市和鄉村不同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各自的特色,實現優勢互補;尤其要從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重視鄉土文化尤其是古村落對于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價值和作用。重視鄉土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不僅能為后人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文化資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精神養料,而且還可以讓人們在現代化的沖擊下“詩意地棲居”。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委托項目) |
關鍵詞:城鎮化,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