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一商人億元復原明清“徽園” 占地50畝
河北保定“徽園”里的翰林第。 崔笑梅 攝
保定“徽園”天官第中的精美木雕。 崔笑梅 攝
11日,以明、清時期官宅與商宅等徽派建筑為主的北方最大徽派建筑群徽園在河北省保定市開園并免費向市民開放,并吸引河北大學影視實習基地與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基地在該園落戶。 據(jù)了解,該徽園位于保定市植物園東側(cè),占地面積50畝,于2006年動工建設。園中古宅最早可追溯到明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翰林第、大夫第、天官第等。復建的古宅將用于開設“玉雕博物館”、“木雕博物館”、“酒文化博物館”等文化展出場所,供市民、游客免費參觀。 據(jù)園主劉希樂介紹,該園最終將復建20余棟徽派建筑,總造價將達1億元人民幣,目前已建成17棟,整個園區(qū)建成尚需兩三年時間。園中代表性建筑包括明朝嘉靖年進士、曾任紹興知府的江世榮故居等。 今年52歲的河北保定人劉希樂,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下海經(jīng)商。有著多年從商經(jīng)歷的他對徽商有著特殊的感情,“我深知他們的不易,更敬佩他們雖身在商海卻大儒大雅,講誠信、重道義。” 劉希樂稱,在得知古徽州一帶許多承載著徽商文化與歷史的徽派建筑因得不到保護而逐漸消失時,便萌發(fā)了搶救古徽宅念頭。此后,他歷時11年跑遍整個皖南地區(qū)搜尋古宅,并從南方請了20多名老工匠,將古宅木構件拆散、編號,然后裝車,費盡周折運回保定,再嚴格按照當年老工藝與原構造復建,每棟古宅的復建都要花費一兩年時間。為此,他幾乎傾盡了所有家產(chǎn)。 劉希樂研究認為,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小窗、高宅、馬頭墻,用精美的磚木石雕做裝飾,屋頂皆設天井,雨水通過天井流入屋內(nèi)陰溝,有“肥水不外流”之意。翰林第屋內(nèi)有少見的“官帽梁”,大梁的兩頭各有兩個方扁的木頭,形似官帽的帽翅,是做官人家的標志。大夫第為三進“步步高升”格局;天官第的雕刻工藝以木雕為主,多為講述有關忠、孝、義的人物故事畫,以警后人。 11日,蒞臨該園參加河北大學影視實習基地與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基地掛牌儀式的河北大學宣傳部長劉炎稱,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風景的靈氣及風俗文化的精華于一體,風格獨特,雕鏤精湛,是中國建筑史上的豐碑。保定徽園將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進行綜合展示,增進了社會公眾對徽派建筑文化的了解。此次搭建的校企合作平臺,將利用河北大學的智力資源對徽園內(nèi)蘊藏的徽式文化進行分專業(yè)、分類別、多形式的研究,促進徽式文化的傳承。 河北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主任杜浩表示,該校試圖以徽園作為示范,關注并研究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及其產(chǎn)業(yè)化運作方式,深入挖掘徽派建筑蘊含的深厚的古典文化符號,探索文化遺產(chǎn)保護性開發(fā)的道路。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于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等地,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其磚雕、木雕、石雕三種雕刻工藝被稱為“徽州三雕”。 |
關鍵詞:商人,復原,明清,徽園,保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