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求學:22個汶川娃立碑 感謝愛心之城愛心人
-來到新校舍。(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包餃子。 -參觀西柏坡。 -2008年我們來了。 汶川到石家莊,是一程特殊的求學路,五載春秋縈繞感動,從青澀走向成熟,突然發(fā)現(xiàn)這兒已是第二故鄉(xiāng)。 2008年,汶川震區(qū)22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含著淚花離開滿目瘡痍的家鄉(xiāng),被接到異地之城石家莊免費讀書。 時光荏苒,畢業(yè)的日子悄然來臨,他們已長成大姑娘帥小伙,曾經(jīng)的痛已被積極的人生求索代替。 但永遠忘不了的是,這座改變他們命運的愛心之城,面對災難表現(xiàn)出來的責任與擔當,帶給了他們數(shù)不完道不盡的仁與義。 于是,在這“致青春”的日子,他們準備為支援過汶川災區(qū)的石家莊志愿者立碑,要表達的是將第二故鄉(xiāng)石家莊永遠銘刻于心。 回放 省會愛心學校接回22個災區(qū)孩子 河北外國語學院王振嶺副書記仍清晰記得,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們迅速組織捐款,5月19日,院長孫建中帶隊到災區(qū)送去20余萬元善款。在重災區(qū)德陽市孫建中看到部分學生無法復課,當即作出決定:全方位資助安置20多名受災嚴重家庭的初高中學生,到河北外國語學院免費就讀五年一貫制大專。 5月28日至6月9日,他們先后到德陽市、綿竹市、什邡市、崇州市、都江堰市和阿壩州等重災區(qū)的教育局和臨時安置點聯(lián)系資助對象,每天平均奔走200余公里,半個月行程3000余公里,最終確定了22個初三的學生。7月份,學院陸續(xù)將學生接到省會,成立“河外兒女班”。學生們坐進了漂亮的教室,繼續(xù)學業(yè)。同時委托燕趙晚報等媒體,為這22個孩子一對一征集“愛心家庭”,使他們在異鄉(xiāng)也有了家庭般的溫暖。 如今5年過去了,今年6月,22個孩子即將大專畢業(yè),他們現(xiàn)在怎么樣呢? 感恩 “石家莊的爸爸媽媽給了我們溫暖的家” “叔叔阿姨,我回來了。”昨日上午,黃凱來到錦繡花園小區(qū),走進房間,沒有絲毫的拘束感:“這就是我第二個家,任新繼夫婦把我當親生兒子看待,其實就是我在石家莊的‘爸爸媽媽’,只是我一直沒有改口叫。” 2008年5月12日,黃凱在四川綿竹的學校和家園頃刻間變成了廢墟。所幸的是家人都安然無恙,那一年黃凱就讀初三。2008年6月10日,黃凱和21名災區(qū)孩子一同來到了河北外國語學院。為讓遠在異鄉(xiāng)的孩子們感到家庭的溫暖,學校委托燕趙晚報征集“愛心家庭”。機緣巧合,黃凱走進了任新繼夫婦的家中。 “說起來真的是緣分。”任新繼說,2008年6月12日,他從燕趙晚報上看到了征集“愛心家庭”的消息,便和愛人商量,愛人非常支持。為此,他們特地到學校看了看。在校園里,任新繼聽到一群孩子在說四川話,便認出他們就是來自災區(qū)的學生。任新繼和愛人一起上前搭話,第一個回答他們問題的就是黃凱。 那年黃凱剛15歲,花季少年充滿了叛逆,一些小毛病逐漸暴露在任新繼夫婦面前。為此,任新繼夫婦做了很多努力,有時為了糾正黃凱的衛(wèi)生習慣,任新繼的愛人郝小萍總會不斷地重復,這種重復在孩子們心中卻成了嘮叨,兒子還為此頂撞郝小萍。 “為給黃凱出頭,我兒子沒少挨訓。”郝小萍回憶說,她說管黃凱,是把他當自己孩子管教,希望他得到家庭溫暖的同時,學會禮儀和做人的道理。相比過去的5年,黃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學習刻苦了,衣服臟了知道自己換洗了,家里亂了知道打掃了……”說到黃凱的長進,郝小萍的臉上充滿欣慰,在她心中,黃凱始終都是個善良懂事的孩子。 在任新繼的家中,記者還看到了黃凱的大伯的來信。信中寫道:“五年即將過去,一萬八千多個日日夜夜,是你們無私奉獻的愛心讓黃凱從廢墟中站立起來,堅強地從陰影中走了出來……你們不僅拯救了他的生活、學習,更重要的是在他內(nèi)心深處播下了愛的種子,讓他心中永存感恩,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 黃凱告訴記者,他的父母不識字,心中的感謝不知如何表達,便委托大伯寫了封信。在他的心中,任新繼夫婦早已是自己的親人,省會石家莊也已是自己第二個故鄉(xiāng)。如今他在石家莊一家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找到了工作,畢業(yè)之后還想長期留在石家莊,建設石家莊。 文秋是四川德陽市什邡市人,19歲來到石家莊,5年時光過去,她已經(jīng)出落成一個有氣質(zhì)的大姑娘了。目前文秋正在北京一家旅行社工作,專門接待外國游客。文秋忙碌之余,總不忘給她在高邑縣愛心家庭里的“爸爸媽媽”打電話。“在我3歲的時候,父母就病逝了,從小缺少母愛。來到河北外國語學院后,燕趙晚報等媒體幫我聯(lián)系了高邑這家姓陳的愛心家庭,他們對我特別好,專門給我收拾出一間干凈的屋子,屋里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的,還送給我一套新衣服,讓我又驚又喜。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家的溫暖,激動地喊出:爸爸、媽媽!”在電話中文秋告訴記者,“在石家莊讀書時,每個周末,爸爸都會接我到高邑縣的家里玩。那里已經(jīng)成為我永遠的家。將來掙錢了,我要多孝順爸爸媽媽。” “愛心市民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 今天,22個川娃子即將畢業(yè),他們除了想對好心的“爸爸媽媽”表示感謝,也要向這座城市其他的愛心市民表示謝意。 在石市一家公司實習的馬威仍記得,學校外邊賣肉夾饃的阿姨,只要聽出是四川娃的方言,總是再多加一塊肉,“孩子你好瘦,多吃點呀!” 在北京實習的張玲仍忘不了,石家莊的學姐在她感冒時喂她吃飯、給她買藥;忘不了,她的手受傷后學姐給她洗襪子……5年的時間很長,說起最感動的事,張玲居然說沒有,是因為幾乎每天都有感動。 與其他同伴一樣,張玲現(xiàn)在有了稱心的實習單位,只要愿意將來還能留在北京發(fā)展。她幸福地說,如果沒有愛心人,或許她就輟學在家,出不了四川,“是學校給了我學習的機會,是石家莊給了我拼搏的力量。” 當她從北京回母校,坐上熟悉的公交車,她的那種幸福感油然而生,“就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石家莊,無論到什么時候這里都是我的家、我的驛站!” “抗震救災的志愿者讓我們感動” 除了22個愛心家庭和眾多愛心市民,2008年石家莊志愿者在汶川抗震救災的身影,同樣使同學們難忘: 龍少林,來自綿竹市漢旺鎮(zhèn)四方村。小時候,媽媽就離他而去,少林和爸爸、姐姐相依為命。地震時,房子上的木頭掉下來,將姐姐的大腿插了一個大洞,送往綿竹醫(yī)院治療。少林便去綿竹醫(yī)院照顧她,晚上就住在大街上的帳篷里。這時,他認識了一名醫(yī)療隊的志愿者馬謙。 馬謙醫(yī)生是石家莊正定人,當時30歲左右,他知道四川地震了,就從河北跑來加入醫(yī)療隊。馬謙知道少林姐姐的傷情后,到醫(yī)院幫少林的姐姐醫(yī)治,給她按摩,掏錢給姐姐買雞肉、兔子肉吃。 醫(yī)療隊要進山尋找傷者,龍少林就幫他們當起了向?qū)Вぜ野魧ふ覀撸€給困在天池鄉(xiāng)大山里的村民療傷。“這支志愿者醫(yī)療隊,我跟了好幾天,親眼見他們救了很多人,那都是一條條命呀!他們走到哪里,村民們都熱烈歡迎,連我這個當向?qū)У纳倌暌彩艿阶鹬兀且豢蹋液鋈桓杏X自己長大了。”龍少林說。 “我跟馬謙大哥真有緣分!沒有想到,后來我竟然被河北外國語學院接到石家莊上學。”龍少林介紹,到石家莊后,人生地不熟,他渴望見到馬謙,周六日就借了輛自行車到正定縣曲陽橋鄉(xiāng)西叩村找他。“我以為當志愿者的人,肯定家里特有錢。沒想到,找到馬謙家,才知道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醫(yī)生,家庭也不富裕。見到他的那一刻,從來不會哭的我,眼睛濕了。” 在石家莊,龍少林一有空就去找馬謙。馬謙帶他游覽了趙州橋、正定大佛寺、鹿泉抱犢寨,讓龍少林了解到石家莊的深厚歷史文化,愛上了石家莊。 如今龍少林、譚定剛、王道宇已經(jīng)到北京某公司工作,在中非喀麥隆長期出差。而馬謙也被正定曲陽橋鄉(xiāng)醫(yī)院派到天津?qū)W習。“前兩天我還在QQ中和遠在喀麥隆的小龍聊天,叮囑他注意安全。”昨日馬謙告訴記者。(記者謝鑫名 記者尚燕華 孟醒石)
|
關(guān)鍵詞:汶川,地震,免費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