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彩霞的勵志轉身意義有多大
2009年羅彩霞因“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為人所知,最終該案以和解結束。如今的羅彩霞已是央視一檔經濟欄目的記者。(6日《中國青年報》) 從前那個無助的羅彩霞,如今已蛻變為央視記者,當真是沒有永遠的悲劇主角。在時間的催化下,憤怒的羅彩霞只一句“官司結束,互不相涉,我不恨她”,儼然千帆過后風平浪靜。 的確,那段往事,似無再提必要。在那場備受關注的庭審后,所謂是非、所謂正義,已經有了交代。那么時至今日,為何要回望羅彩霞?絕不僅僅因為重訪當事人,乃連續報道的慣常操作,也是為了闡釋人生的無限可能。當然,之所以如此做,更是基于健康社會拒絕遺忘、周期反省的固有基因。也許,“以史為鑒”是個頗抽象的命題,但“不重蹈覆轍”卻是最現實的期待。誰也無法確信,我們對“羅彩霞事件”中經驗資源的萃取到了何種程度?而不徹底的反思,往往意味著故事重演。 無疑,“羅彩霞事件”的宣示意義是多樣的。比如,權勢者對弱勢人群的利益盤剝;比如,一系列升學、招生規則的漏洞;再比如,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形同虛設,乃至收集、盜用行為成本極低。凡此種種,無一不是羅彩霞案留下的經驗。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看似深刻的教訓,未必被深深銘記。 事實上,“舊事”的翻版在不斷上演,無論是相似的“冒名上學”事件,還是偽裝成別的什么模樣,其中的灰暗內核總歸是一致的。如果權力仍未被有效制約,規則仍未被足夠尊重,那么,單單為羅彩霞的勵志轉身鼓與呼,意義似乎不似我們想象的那樣大。-然玉
|
關鍵詞:羅彩霞,冒名頂替,上大學,央視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