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丹姜”何以能“特供”國人
《新京報》發表社論指出,“神農丹姜”固然生長于“人人相害”的倫理土壤中,但是,其成為國人的“特供”食品,更離不開國內食品安全監管的寬松和懈怠。 近日,央視報道,濰坊峽山區農民使用劇毒農藥神農丹種生姜。據悉,當地出產的生姜分出口姜和內銷姜兩種,外商對農藥殘留檢測非常嚴格,出口基地的姜都不使用高毒農藥。 此前媒體曾報道過“硫磺姜”、“六六粉姜”,“神農丹姜”是“涉毒”姜家族中的新成員。這個新聞令人吃驚之處除了涉毒花樣翻新,還有就是,涉毒姜和無毒姜生產供應的內外有別。當地菜農顯然知道,出口日韓等國的蔬菜沒法蒙混過關,所以,種植外銷大姜、大蒜、大蔥等都不敢逾越雷池。然而,內銷姜的農藥殘留檢測,則形同虛設。報道稱,只要找幾斤合格的姜去檢驗,就可以拿到農藥殘留合格的檢測報告。 濰坊的農民并非不能生產安全可靠的生姜,種植“神農丹姜”也不是因為無知與蒙昧。“神農丹姜”固然生長于“人人相害”的倫理土壤中,但是,其成為國人的“特供”食品,更離不開國內食品安全監管的寬松和懈怠。 盡管,目前尚無權威的檢測報告表明,“神農丹姜”藥殘是否超標,危害性究竟有多大,而這也恰恰顯示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的“無能”。當地用神農丹種植生姜,不是一年半年的事情了,然而,我們的食品安全監管沒有領先媒體發現問題。從產地到銷地一道又一道監管程序,那么多地方的政府部門,竟然阻擋不住“神農丹姜”,真是個笑話。 現在山東方面正在收繳“神農丹”農藥,銷毀有毒的大姜、大蔥等農作物。這些工作固然必要,但當地更需反思,最基礎的食品安全監管何以出現空白;最需要整頓的是,基層食品監管機制形同虛設、漏洞百出。 不安全食品對國人“特供”,無疑是一項悲哀的現實。一方面,希望山東方面珍視“中國菜籃子”的聲譽,從根本上加強和改進藥殘檢測等制度;另一方面,國家層面在加強立法、鼓勵媒體監督之外,也要加強一線的監管力度,推進食品檢測信息的公開透明。
|
關鍵詞:生姜,神農丹姜,特供,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