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視角打量公共責任
5 月1日下午,在省會裕華路與東二環(huán)輔路交口東北角,兩個八九歲的小男孩拿著口哨不斷“阻攔”過往市民,告訴大家前方施工繞行。原來,兩個男孩親身經(jīng)歷了從施工處經(jīng)過抬車子很費勁,就想到告訴別人,從下午3點多到6點,一直堅持了3個小時。(詳見5月3日河北青年報06~07版)
親歷了在道路施工區(qū)的經(jīng)過之難,他們沒有抱怨,反倒熱心腸提醒往來的路人注意避讓,而且一“指揮”就是3個小時。他們一個八歲,一個九歲,但年齡之小,并未妨礙他們成為“小公民”。 或許,在成人看來,這樣的提醒其實意義不大,因為30厘米高的臺階,對于成人來說并非難事,且年齡尚小的他們,在人流和車流中“指揮交通”,還存在一定的危險,但借由這個以孩子的視角來完成的善舉,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在成人的世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并沒有被普遍執(zhí)行。而以小孩的純真視角來打量這一切,個體在公共生活中所應扮演的角色,或能更清晰地展現(xiàn)。 在與記者的對話中,九歲的付笑添稱,如果遇到別人有困難,就應該幫助他們。這個本應是成人世界的常識,經(jīng)由八九歲的孩子說出來,仍具現(xiàn)實意義。不可否認,當下,在他人有困難時,并非每個人都能伸出熱情之手。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真心地感動,付笑添們能夠?qū)σ磺行枰獛椭透淖兊膯栴},保持熱情之心。如果“遇到別人有困難,就應該幫助”成為每個人恪守的公共準則,社會定會更加美好。 孩子以其赤子之心去對待這個世界,那么,成人該如何呵護這份純真和善心呢?一方面,不能以危險之由拒絕其做好事或不愿引導他們的公共意識;另一方面,小孩子對一些危險沒有預知或不能以最佳方式解決問題,這就需要父母給予經(jīng)驗上的幫助。付笑添的母親告訴他扶起警戒線或許比吹口哨更有效,這就是一種理性的教育態(tài)度。 在現(xiàn)場,一些路人表示,“兩個孩子是好意,我們雖然知道臺階可以過,但我們不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畢竟這種行為值得鼓勵。”這就是對公共之善的一種激發(fā)和呵護。成人在維護小孩積極性的同時,也完成了自我公共意識的傳遞和警醒。 兩位小公民的表現(xiàn),又一次增添了我們對這個社會向好的信心和希冀。同時,他們的善舉,也為成人提供了學習和反思自身公共責任的契機。是的,在紛擾的俗世生活中,讓我們適當找回孩子的視角,去打量這個世界和自身,或許會發(fā)現(xiàn)一切將變得更簡單和單純。-任然
|
關(guān)鍵詞:施工,繞行,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