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過度解讀施一公當選美院士
美國科學院當地時間4月30日消息,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該院外籍院士。此前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新聞一出就引來熱議,一些人甚至產生了為什么施教授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卻能當選美國雙院院士的質疑。出現上述聯想也在情理之中,畢竟,2012年中科院評選中,施教授落選是不爭事實。再有,對國內學術多“潛規則”及學術不端的質疑久已有之,公眾質疑國內學術環境及學術評定的不公,在所難免。 然而,在筆者看來,施教授當選美國兩大學院的外籍院士,自然有美國相關學院的道理,但對其當選不了中科院院士卻不必過度解讀。去年評選院士時,對施一公落選的原因,有關方面總結出兩方面因素:認為施的學術水準符合院士標準,但國籍被認為是落選的首要原因;回國時間短、貢獻少也被列為原因之一。至于個別科學家提到的國內“關系網”阻礙其落選,并稱“海歸”最怕處理關系網等理由不完全符合事實。施沒獲得中科院院士自有當時的理由,而對其今后獲得的美國兩大學院院士,也應只是符合了美國國家和相關學院的標準,同樣與“關系”無關。 在國內學術上,沒必要“非黑即白”的絕對化,更不必認為外國月亮圓。在此事件上,公眾更應多些對國內遴選院士機制方面的反思。-畢曉哲 (公務員)
|
關鍵詞:施一公,美院士,清華大學 |
責任編輯:楊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