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保持災難中被“激活”的善
蘆山地震中,寶興縣受災最嚴重的靈關鎮震后一天多的時間里處于“孤島”狀態。寶興縣科技局紀檢組長黃敦發現,自救時的人們不僅秩序尚存,日常那些“二流子”摩托仔此時成了最積極的救援者,日常有隔閡的鄰居都聚到了一起,“地震后的人們仿佛一下子提升了素質。” 黃敦的看法,符合多數人的觀感。地震發生后,整個社會迅速圍繞救災展開動員,受災群眾積極自救,志愿者和救災物資大量涌入,因為一場災難,人與人、群體與群體前所未有地粘合在一起。冷漠、隔閡、質疑、功利,讓位于協作、友好、互助,災難中的人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真實,都令人感動。 與其說是“地震后的人們仿佛一下子提升了素質”,不如說是災難打通了人性,擊中了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讓人真切地感知到生命無常。死亡與傷害雖屬于他人,但人與生俱來的移情本能,使人們能懂得角色代入,切換立場,獲得一種關于生命的共鳴。而建立于共鳴之上的行為準則,必然是溫和、包容的,它將人性最深處善的東西激活。 受災者面臨死亡和傷害,其他人豁免于災難,卻可以通過角色代入真實地感知這一切。于是善被觸發,社會因此形成了另一種秩序,不計前嫌,救災至上。人們在以新的待人處世原則救贖他人,也是在救贖自己,既是通過合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尋求屏障,為自己抵御未知的風險尋求庇護,更是將自己從那個“冷酷的我”、“功利的我”、“不信任的我”中拯救出來,給自己的生活以另一種可能。 不管承不承認,告別熟人社會之后,這個社會善的觸發點正越來越高,我們似乎習慣了封閉起自身,將自己同陌生的世界隔離起來,“把世故當成熟,把麻木當深沉,把怯懦當穩健,把油滑當智慧”,制造一種與災難時完全不同的孤島狀態。 災難擊中了人性,災難前后人的雙面性格也清晰起來。對于社會而言,在對救災中的井然秩序與協作欣慰之余,更應該思考,人性中的冷漠、猜忌與隔閡等,如何才能在一切回歸平常之后進一步凈化。-熊志(媒體人) |
關鍵詞:災難,地震,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