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雙灤區: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社區建設
閱讀提示 面對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給社會管理帶來的嚴峻挑戰,近三年來,承德市雙灤區把社區建設作為夯實黨在城市執政基礎的根本保證,作為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載體,作為服務廣大群眾、密切黨群關系的橋梁紐帶,按照“以黨建為統領,以服務居民為根本宗旨,以實現社區自治、促進社區和諧為最終目標”的總要求,強力推進社區建設,實現了居民自治能力和社區服務能力兩個明顯提升,達到了社區黨組織凝聚力和居民對社區認同感兩個顯著增強,做到了社區各類矛盾糾紛持續下降,夯實了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走出了一條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社區建設的新路子。 雙灤區緊緊圍繞“六個一”的社區建設工作思路,即,明確一個目標: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突出一個重點:以黨建工作統領社區建設;圍繞一個中心:以人為本、服務居民;建立一套機制:一名區級領導掛帥、一個區直部門牽頭、四個企事業單位共建一個社區的“1+1+4”組團式幫建機制;培育一支隊伍:專業素質高、奉獻意識強的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隊伍;營造一個環境:為居民提供舒適、便捷、安全、和諧的生活環境,努力把社區打造成黨在基層的執政之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平臺、服務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 以黨建為統領以民生為根本以服務為宗旨以和諧為目標 雙灤區: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社區建設 以黨建為統領實現社區黨組織建設“六個延伸” 推進社區黨組織建設,對于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意義重大。如何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基石”作用和“服務”職能?承德市雙灤區牢固樹立為民愛民的服務理念,通過實施“六個延伸”的創新實踐,使社區實現了管理機制由“獨立體”向“聯合體”轉變;轄區單位由社區建設的“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社區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由“無壓力”向“有責任”轉變,建立起了“服務型”社區黨組織建設工作新格局。 將基層黨組織延伸到樓院。在社區全面推行“社區黨委(黨總支)+樓院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333制”社區黨組織設置模式,形成了黨委(黨總支)建在社區、支部建在樓院、黨小組建在樓棟的社區組織網絡。在有3名以上黨員的樓棟建立黨小組,在有3個以上黨小組的樓院成立黨支部,在有3個以上黨支部的社區成立社區黨委(黨總支)。目前全區18個社區共成立社區黨委13個,樓院黨支部129個,樓棟黨小組314個,245名在職黨員兼任社區黨組織成員。 將黨員管理延伸到網格。在社區全面實施社區黨委(總支)、樓院黨支部和樓棟黨小組三級公示制度,對社區黨員實行網格化、透明化管理,將所有社區黨員劃分為18個一級網格,129個二級網格,314個三級網格。并在樓棟附近公示亮責,讓社區所有黨員亮身份、亮崗位、亮承諾、亮貢獻,接受社區居民監督和評議。在社區黨員中,深入開展“一管三帶一聯”活動,即管好自己,帶好家庭、帶好鄰居、帶好樓院,聯系好群眾家庭。 將黨建活動延伸到共駐單位。以“社區黨建聯席會議”為載體,建立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區黨組織為基礎、社區黨員隊伍為主體、駐社區單位黨組織積極參與”的區域化黨建工作新格局。社區與轄區共建單位建立起基層組織聯建、思想工作聯做、文體活動聯誼、社區環境聯管、民生事業聯辦,民情訪談有臺賬、幫扶共建有承諾、認崗履職有貢獻、工作成效有監督的“五聯四有”長效工作機制,形成了“你發展我服務,我服務你幫助”的和諧共建局面。 將認崗承諾延伸到在職黨員。建立在職黨員工作在單位、生活在社區、奉獻“雙崗位”制度,對在職黨員實施“雙重管理”。在職黨員通過到社區認領“黨員服務崗”、參加“黨員志愿服務隊”等形式,以黨員的實際行動帶動身邊的居民群眾參與社區建設。目前,全區1300多名黨員到社區報到并認領服務崗位,已累計開展各種公益活動4800多人次。 將黨代表履職延伸到居住社區。以社區黨務公開欄為載體,將生活在社區的各級黨代表身份公開、承諾公開、聯系方式公開。在社區設立“黨代表工作室”,建立黨代表接待日制度,充分發揮黨代表“方針政策宣傳員、社情民意信息員、黨群建設指導員、困難群體服務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將服務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戶。按照“小辦公、大服務”的理念,社區推行“一站式”集中辦公,提供勞動保障、民政救助、就業咨詢等16大類近百項服務。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居家養老呼叫服務指揮中心,通過發放為民服務“連心卡”,建立“民情月月談”制度,建立起直接聯系群眾的常態機制,“96096”便民服務熱線24小時為居民提供近百項服務,社區服務站已成為政府延伸到社區的綜合服務終端。 同時,該區推進社區服務體系創新,區財政每年拿出50萬元作為扶持獎勵資金,鼓勵社區民間組織和社會組織發展,吸引帶動居民積極參與和諧社區建設,讓居民成為社區建設的主人。 以民生為根本推行社區“1+1+4”組團幫建模式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雙灤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中央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總體要求,以黨的建設為統領,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群眾,切實加強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完善社區管理的服務功能,努力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積極營造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會環境,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雙灤區委書記路立營提出了社區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兌現承諾要實實在在地體現在工作落實上,居民需要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實惠。為改變“一張桌子、一間平房、一個公章、一個大娘”的社區現狀,雙灤區確定了“民生保障,社區先行”的思路,把社區建設列為一號民心工程,全力以赴推進社區建設。 雙灤區實施了每個社區一名區級領導掛帥、一個區直部門牽頭、四個幫建單位共建的“1+1+4”組團式幫建模式,探索建立了“區財政出錢、幫建單位出物、駐區企業出房、社區出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對幫建任務張榜公示、督考推進,定期調度,將幫建結果納入年終目標考核體系。在可用財力極為緊張的情況下,雙灤區財政每年納入社區建設預算2000萬元,形成了社區建設資金逐年遞增的剛性化機制。兩年來,全區累計投入社區建設資金5000多萬元,解決社區用房2.7萬平方米,其中通過改擴建、購置合并、調劑置換、共駐共享、資源整合等方式解決老舊小區社區用房2.4萬平方米。目前,雙灤區18個社區用房面積全部達到了500平方米以上,其中10個社區達到了1000平方米以上,2個社區達到了2000平方米以上。同時,社區標識、外觀顏色、工作服裝、硬件設施、服務標準全部實現了“五統一”,18個社區全部高標準完成了社區硬件建設任務。 以服務為宗旨實施社區“五個中心”建設 “要始終堅持‘居民群眾的服務要求,就是我們工作追求’的原則,努力把最優質的服務送到居民心坎上。”雙灤區政府區長祁海東的話擲地有聲。 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雙灤區確定了改善小區物業、繁榮社區文化、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等社區建設重點領域,依托社區服務站構建起了“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實現了生活服務“一線通”、助老助殘“一鍵通”、日常繳費“一站通”、公共事務“一網通”。尤其是“96096”服務熱線成為了全省優質便民服務品牌,“三級電子政務”服務平臺成為了全國試點。同時,以“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增強居民對社區滿意度”為最終目標,扎實推進社區事務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生活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建設,使服務居民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深化“事務服務中心”建設。每個社區設置面積不小于100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立了社區事務、社區黨務、幫扶救助等服務窗口,建立了“前臺一口受理,后臺內部協辦”的一門式工作機制,基本達到了“星級社區事務服務中心”的標準,滿足了居民對公共事務的需求,并做到了立足實際,各具特色。 提升“文化活動中心”建設。每個社區設置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開放式”社區綜合文化活動的專門場所,使居民可以有充足的空間組織開展日常教育、學習、文體表演、文化展覽等活動。區、街道、社區三個層面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培育形成了“風箏節”、“花卉展”、“秧歌節”、“腰鼓隊”、“十字繡”、“紅歌藝術團”等特色文體活動品牌和組織,真正實現了讓基層社區“活”起來,讓社區居民“動”起來,讓社區文化生活豐富起來,收到了“以活動促活躍、以文化促文明、以文明促和諧”的良好效果。 完善“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每個社區設置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療服務,藥品實行零差價銷售,讓社區居民可以享受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中心還為社區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實行了社區居民家庭醫生、家庭護士聯系制,實施了醫護人員錯時上下班制度,隨時為社區居民提供家庭病床、居家照料、健康指導、診療咨詢等服務。 拓展“生活服務中心”建設。按照“分散+集中”的方式設置,在社區內集中設立了日間照料室、康復健身室、社區托管室、信息咨詢點,在社區周邊范圍按照居民實際需求設立了相應的便民服務場所。建立“福利性為主,以適度商業性為輔”的便民利民服務方式,通過在場地、租金、稅費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一些組織、企業或者個人提供多樣化的社區商業或半商業性服務,現在已建成“便民超市”、“便民菜站”、“配餐中心”。 加強“綜治維穩中心”建設。每個社區設置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的綜治維穩中心,承擔治安巡邏、信訪接待、矛盾調解和社區矯正等方面的任務。每個社區均設立了“一警一輔四室”,即一名社區民警、一名社區輔警,社區警務室、矛盾調解室、社區矯正室和心理咨詢室,為居民提供治安案件等綜合性的警務服務,調解居民的矛盾糾紛,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對特殊人群提供矯正服務、心理咨詢服務等,社區成為社會的“減震器”。 以和諧為目標夯實黨在社區的執政基礎 “群眾對社區基層黨組織滿意與否關乎黨的執政之基。”雙灤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趙振清介紹說,該區正是通過社區建設力度不斷加強,夯實了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輸送機社區原來只有一個黨支部,管理無職黨員329名。“別說開全體會議,搞個黨日活動都沒有地方”,王愛杰說,由于召集不齊半數以上黨員開會,支部10年發展不了黨員。現在,社區黨委以支部為單位每月至少組織學習2次,及時傳達黨、國家、省、市、區重大決策部署和方針政策,實現了黨員教育經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黨員們高興地說:“社區黨委組織我們過組織生活,心里暖暖的,我們跟黨靠得更近、更貼心了。”以社區黨委統攬全局,各個支部分別活動,黨組織的活力被重新激發,今年該區已發展入黨積極分子126名。 “群眾滿意是檢驗社區建設成功與否的最高標準。”在路立營看來,社區工作必須想居民之所想,辦居民之所需,做居民之所盼,努力把小事辦實、把實事辦好,才能不斷贏得人民群眾對社區工作的理解、接受、認同和贊賞。 該區采取“居民自治選一批、公開招錄增一批、下派干部補一批、公益崗位聘一批”的辦法,為每個社區配備專職干部5-10人,平均年齡為35.6歲,大專以上學歷達到50.7%,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資格持證率達52%,形成了老中青梯次配備結構。以區委黨校為載體,通過外出考察、定向委培、集中輪訓、素質比武等形式,加強對社區工作者政治思想教育和業務素質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社區工作者依法辦事、服務群眾、發展社區事業的能力。定期邀請法律、勞動保障、人口計生等部門工作人員為社區干部講解相關業務知識,提高社區干部服務群眾本領。 在社區日常工作中推行“六制三通”工作法(節假日值班制、錯時上班制、全程代辦制、首問必答制、定職明責制、24小時電話服務制,繳費一站通、辦事一線通、居家養老“一鍵通”),這些制度和舉措在規范社區干部行為的同時,也使居民享受到了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務。讓社區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大家庭”的溫馨,體會到社區作為“居民之家”所帶來的“家”的溫暖。 同時,在每個社區設立“志愿者之家”,引導居民組建了200多支志愿者服務隊伍,共計5839人。在社區開展治安巡邏、心理咨詢、民事調解、扶貧助殘、設施維護、文化宣傳、就業指導等志愿活動。并建立志愿者注冊登記和服務激勵機制,拓展志愿服務內容,逐步建立人人參與、自我奉獻的社區服務模式。雙灤區被列為全國志愿服務記錄制度試點縣區。以規范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為抓手,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18個社區共成立攝影、書畫、音樂、球類等各種文體協會近百個,參與居民6000余人,輻射居民4萬余人,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 如今,雙灤的社區已初步建設成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群眾對社區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和榮譽感也相應提高。社區打架斗毆的少了,鄰里和睦的多了;無理上訪的少了,主動參與的多了;忽視他人的少了,助人為樂的多了。“這樣的社區,我們住著舒心、順心、省心、安心;這樣的社區干部,我們知心、交心、可心、放心,社區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就是社區的主人。”御祥園社區居民王家永說。2012年,全區信訪案件化解率達到96%,沒有出現一起赴省進京非訪和集體訪。 服務于民,貴在以恒。走在建設“活力雙灤、富饒雙灤、魅力雙灤、平安雙灤、幸福雙灤”的科學發展大道上,站在全省社區建設的前列,雙灤正在全力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打造和諧社區建設的“金名片”! (文/張劍君、白子軍、段立才) |
關鍵詞:經濟欠發達地區,社區建設,雙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