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點 新路子 新希望—赤城縣扶貧攻堅工作紀實
新起點新路子新希望 ———赤城縣扶貧攻堅工作紀實 春日的赤城山區,一派春忙景象,農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這不僅僅是因為住上了新農家庭院,享受到了優質的公共服務,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有了擺脫貧困的穩固渠道和增收致富的信心。作為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有著“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的赤城面貌日新月異。日前,筆者走進赤城,探究這些變化背后的故事。 機制創新:股份制讓農民變股東,村集體有收入 4月19日上午,汽車行至赤城縣雕鄂鎮黎家堡村村口時,在村西北方向一片山坡地上,一排排藍頂白墻的養豬圈舍引起筆者的注意。 “這是我們去年引進的養殖企業,與村委會聯合成立了坤淼養殖有限公司,建設股份制養殖基地。”據該縣副縣長張志剛介紹,去年該基地投入1200萬元,建成年存欄1.5萬頭仔豬繁育場,存欄基礎母豬800頭;今年計劃投資1000萬元,新建年出欄1.5萬頭育肥場。 “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村委會+農戶’的管理模式,村委會以集體土地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入股,占35%的股份;貧困戶優先到基地打工,保底工資每月至少1500元。今年基地預計收入200多萬元,那咱村集體就能收入70多萬元。”黎家堡村黨支部書記陳桂祿興奮地說,村集體有了錢,就能更多地投入到公共事業,讓村民享受更多公共服務。 “走新型合作化道路,已成為當今農民的迫切訴求。”張志剛說,今年,該縣創新合作模式,一方面以坤淼養殖模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成立土地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股權,以土地流轉、入園勞務等方式入股參與聯建經營。這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無資金、無技術、無場地難題,規避了市場風險,農民收入更有保障。 在黎家堡村村南,連片新建的300個蔬菜大棚便是農民入股參與聯建的。村民鄭福軍正和鄉親們忙著為大棚圍棚膜、壟地整畦。說起農民入股的事,鄭福軍笑著說:“如今咱農民是‘年年有盼頭,月月有錢掙,天天有笑臉,時時有勁頭’。” 組織創新:“六個一”幫扶力促干部服務基層 走在黎家堡村寬敞筆直的水泥路上,村容整潔、房屋錯落有致,在3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在鍛煉身體。 說到變化,村民對他們的“王書記”交口稱贊,“不到一年時間,村里修了4.8公里村級公路、安裝路燈28盞、設置了30個垃圾箱、種植了1.7萬棵樹木……” 村民口中的“王書記”,就是該村“第一書記”、縣離任干部王海儒。在他任職近一年中,幫助村里謀產業、定規劃,村兩委班子組織戰斗力、凝聚力更強了,農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不僅是王海儒,還有康莊村‘第一書記’徐曉梅、老柵子村‘第一書記’肖志蘋……他們堅守在農村一線,凡事親力親為,全身心投入駐村幫扶工作,成為赤城一道亮麗的‘為民服務、創先爭優’的風景線。”赤城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路海空告訴筆者,去年,該縣采取個人自薦、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拔相結合的方式,從縣直單位和鄉鎮選派256名干部,返聘5名離任干部,安排到全縣252個扶貧村和46個開展加強基層建設年活動村任“第一書記”。通過一年的運行,他們承擔起了黨建工作指導員、信訪代理員、發展經濟領航員、農民群眾教導員和支部書記監督員的職責,讓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年,該縣新選派了127人擔任村“第一書記”,并出臺了相關意見,逐步建立起選派“第一書記”長效機制。 “‘第一書記’僅僅是我們創新組織形式、實行‘六個一’幫扶機制的一個方面。”赤城縣縣長申全民介紹,“六個一”就是指在每個幫扶村設置一名“第一書記”,安排一名處級干部、一名科技特派員、一名大學生村官、一名大學生村醫、一名規劃師。僅去年一年,全縣就約有2000多名幫扶干部吃住在村,實施幫扶項目2400多個,重點推行了“三個起來”(村民組織起來,民主自治起來,發展和諧起來)和“四個一”(給鄉鎮黨委、政府下放一批權力,每個鄉鎮建立一個便民服務中心,建立一套民情檔案,發放一張黨群聯心卡)農村管理新機制,在18個鄉鎮建立便民服務中心、440個行政村設立便民服務站,建立民情檔案10萬余套,發放黨群聯心卡24萬張;在全縣440個村實現了黨組織、村委會、村代會、村經濟合作組織、村監會、和諧促進會“六位一體”管理體系全覆蓋,1萬多名村民代表參與到村級事務管理中。 服務創新:“五位一體”為農民搭建致富平臺 “王董事長,我們的10萬元貸款啥時能下來呀?我們急著買農資呢。”“放心吧,你們的擔保手續已辦結,銀行很快就能批下來。” 4月19日上午,赤城縣霞城三農信用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海忠的一番話,令電話一頭的馬營鄉馬營村村民祁桂軍吃了定心丸。祁桂軍和村里4個人,通過流轉村里的土地,打算建300個蔬菜大棚。如今,一個個大棚搭起了架子,可買棚膜、化肥和籽種的錢卻沒著落,多虧有霞城擔保公司的幫助,解了燃眉之急。 申全民告訴筆者,為給農民提供更廣闊的致富平臺和更為優質的服務保障,該縣按照“公司+農戶+合作社+銀行+政府”的“五位一體”運作模式,出臺了《關于扶持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貧困村農業重點產業發展的意見》等一攬子扶持政策。利用省專項資金5000萬元,成立了霞城三農信用擔保有限公司,推動縣內各家銀行與企業開展無縫隙對接,縣財政給予貼息支持,累計拉動銀行貸款2.4億元,為眾多企業和農戶解決了貸款難題。發展農業企業7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25家,發展社員6710戶,輻射帶動農戶1.95萬戶。流轉土地8.9萬畝,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0.1%。僅去年一年,該縣有1.1萬戶、3.9萬貧困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 圍繞“5帶5區3市場”產業扶貧規劃,今年該縣將鞏固蔬菜種植和生豬養殖兩大主導產業,統籌發展山區果品、休閑漁業、中藥材種植、鄉村旅游等產業,實現產業全覆蓋。計劃新增露天蔬菜1萬畝、設施蔬菜5000畝,總面積達到15.5萬畝;新增生豬規模養殖場10個(達到91個),年出欄生豬50萬頭;與省林科院合作,新增特色果品基地50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2萬畝,新建蔬菜、果品和生豬屠宰加工三大交易市場;加快推進“生態旅游”產業步伐,力爭旅游收入增長30%,帶動5000人就業;年內計劃培訓貧困農民5000人,確保每戶至少有1個勞動力掌握1項致富增收技能,進一步提升脫貧致富能力,確保年內不低于3.5萬人脫貧。(記者王雪威 通訊員劉建志) |
關鍵詞:扶貧攻堅,工作紀實,赤城 |